顺明_第四百二十一章 胜者得利 吴某来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一章 胜者得利 吴某来拜 (第1/4页)

    崇祯十年二月初二,在众人羡慕的目光,登州军副将王韬获得了新的任命,率兵千镇守河间府。〔顺手推荐下新书:,大家支持哟!〕

    到这个时候,朝廷还没有给山东任何的命令或者是承认,李孟的镇守职责依旧是山东和两淮,不过胶州营自顾自的筹备谋划,在鞑虏入寇的时候,内帐房和首席顾问孙传庭在各个屯田田庄调集护庄队和各地武装盐丁进济南府,作为总预备队使用。

    这支力量将近两万,尽管到最后并没有动用,却等于是间接的做了一场演习,并且集了将近两个月按照正规军的训练。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动员起来的护庄队和武装盐丁达到了胶州营新兵的水准,筹备驻守在河间府部队的时候,正好是在这些人之挑选合适的。

    尽管大军回转山东,不过在运河边上的南皮县泊头镇仍然留下了老营的两千人,河间府守军就是要以这两千人作为骨干,补充新兵七千组成。这大大的不合规矩,往小了说这是不遵王法,往大了说这直接就是谋反。

    山东兵马粮草都是老营统一调拨供给,这也是避免驻扎在的军队有异心的手段,山东各处都由屯田田庄,借用田庄的仓储和运输系统,尽管是枢统一计划,却也有本地运输的便利。

    这和大明军队不同,除却少数能领到饷银的军队之外,大部分的官兵都是就地自筹,说白了就是生硬勒索或者动手抢掠,地方上苦不堪言,军民的矛盾极大,而胶州营则是避免了这个弊端。

    可河间府的官吏士绅们,对于不需要自家供应粮秣军饷的局面从未感觉到高兴,却十分的抵触,李孟回到山东之前和回到山东之后,一直是有人过来表示。想要给李大人的军队尽一份心力。

    驻扎在泊头镇的两个营,现在他们收到的劳军物资已经足够他们使用半年,可还是源源不断的送过来,那两个营地官兵都是戏称自己是守仓库的。

    除却官员和豪绅们的示好,在河间府驻军所在的周围,一直是有大批的平民百姓聚集。那场大胜之后,打扫战场让许多过来的平民百姓得到了便宜,这些平日里躲避官兵如同躲避匪盗地平民百姓这才知道这世上原来也有不sao扰百姓的好兵。

    而且这些山东来的兵马征集民夫丁壮做活,都是实打实的付钱,这样的年景有个贴补家用的活计可是难找。何况胶州营刚刚杀败了鞑,北直隶这一带的百姓们在几年前可是经历过鞑大军经过场面,大明官兵逃散,官员逃散,百姓也跟着逃散。鞑那真是无敌了,可却被这山东的兵马战而胜之,这山东兵马岂不是更加的无敌。再说大家都是看过胶州营内士兵地精神风貌。

    河间府地青壮们看见这风貌。听说胶州营地士兵可以拿足粮足饷。并且作为军属。赋税上有所减免。更有种种经济、身份上地优惠。各个都是动了心思。尽管是好男不当兵。可若是这军队足够地好。自然有良民来投。

    眼下这个局面颇为地有趣。尽管山东不需要人员和物资。可高风亮节地北直隶河间府人民依旧是热情地送了过来。不要他们心还惶恐异常。

    不过在这之。也有个不和谐地小插曲。兵器间天津火器匠造衙门地工监来到了济南。去往镇东将军幕府讨要人丁。

    明军重火器。火器质量和威力都是很烂另当别论。每年产量当真是不少。制造心有三个。一是广东。澳门和南洋有大批地西洋火器和相关地工匠。输入还是铸造都相对简单些。另一个是南直隶。这边算是南国地心。自然会有预备。最大地一个就是天津这里地火器匠造衙门。

    在北方。与流民作战和与鞑虏作战。还有边重地地对蒙古地防御作战。这是大明军事活动最重要地部分。火器地供给。除却各地自有地火器匠坊之外。就是天津这边地匠造火器营了。

    在营服役地都是所谓匠户。差不多等同于娼妓和屠户地贱籍。世代传承不能脱身从良地。这些匠户除却京师制造精巧器物地还算是用心。其他地方地待遇和奴隶一般。官员和工监又是大量地贪墨。这工作效率和责任心上自然是不值得一提。

    火器质量极差,产量极差,这就是天津火器制造的全部状况,满清大军南来,攻破天津三卫之后,直接是把这些制造火器的匠人全部抓住,让他们跟随军队前行,就算是累赘也要带在身边,尽管能用得上的地方也就是修理下朝鲜火铳兵地火铳,可这些匠人带到关外之后,肯定会有大用。

    鞑虏地兵马在河间府被全歼之后,这些匠人却没有被允许回家,对于缺乏熟练工匠的胶州营来说,这些匠人也是有大用处地。

    当年蒙元肆虐天下,纵横东西的时候,不管是东西方的城池,攻破之后大多是屠城,唯一能幸免的就是美貌女和各种工匠,可见是了不得的财富。

    这也是胶州营打完这场战斗取得的战争红利之一,并且是最立竿见影的好处,这些工匠们本以为被官军救下来,可能会被发回天津重新做活,工匠们根本没有什么欣喜的,在鞑虏的营,居然能吃饱饭,这可比在天津那边半奴隶的身份强太多了,所以鞑虏兵马被全歼,很多工匠并不高兴。

    不过这些匠人们的情绪马上就高昂起来,胶州营的高级军官们对技术是极为重视的,大家也都知道来在莱芜和济宁的兵器制造局人力紧张到什么地步,北上搜索残敌的四个营发现了这些大明的匠人之后,真是如获至宝,马上是快马通报本部。

    镇东将军李孟当即是拍板定夺,这些工匠一个也不能放回去,全部带回山东来,派去接受工匠的则是军需官。

    去了之后不说什么虚话,先是杀猪宰羊白面饼压惊,然后就是每人先发五两银的开拔费,再就是记录下来每名工匠还在天津的亲属家人。并且承诺,由山东负责把他们接过来安顿。

    这种种待遇,可是比鞑虏的饱饭要强出太多了,工匠们自然愿意,而且胶州营还承诺,尽管工匠在山东的官办兵器制造局效力。可也是计件工资,绝不会盘剥欺凌。

    天津的火器匠坊效率和质量都极为地低下,很大原因就是这些工匠们没有丝毫的劳动热情,挨打挨骂生产出来的东西,自己一点报酬也没有,怎么能提得起精神。

    山东作出的承诺可以说正是搔到痒处,这一来,工匠们的表现可以用争先恐后来形容了,唯恐胶州营不让他们去山东。

    回返济南后。孙和斗、郭栋和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