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_第四百二十一章 胜者得利 吴某来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一章 胜者得利 吴某来拜 (第2/4页)

旭本来打算在济南城好好过年,他们也是忙碌不停,借这个大胜又是春节的机会。狂欢放松一下。

    可听说天津匠户营地工匠全被带到了山东,三个人都是大喜过望,这年也不用过了,都是去忙着接纳安置这些工匠。

    这些世代传承下来的技术工人们,有没有劳动热情是一回事,他们却比那些农民和士兵们更适合进入制造业,胶州营兵器制造局缺乏的就是这种有技术,有经验,并且有大规模生产经历的劳力。

    尽管和后世的工业化不能相比。但胶州营兵器制造局的工人、工匠们也是和农民完全不同的一类人,在制造兵器和各项器械的生产,他们从散漫的农民和平民,被培养成有纪律有协作意识地工人。

    兵器制造局出来的人,往往对胶州营各项的战斗指令和战斗技术,兵器地cao作理解的很快,并且理解的很深入,更加注重团队协作,是最优秀的兵源。

    所以最受胶州营各级军官喜欢的新兵。就是在兵器制造局出来的年轻人,这些人可以迅速的成为部队的骨干。

    不过兵器制造局因为不能和军队还有农业争夺劳动力,工匠工人的数目一直是很少,不光是把待遇调整地很高,也轻易不愿意放年轻人出去参军,尽管兵器制造局的年轻人们去参军的热情极高。

    另一个能出类似兵源的地方是莱芜的铁矿和兖州府的煤矿,这两处的矿工也是特别受军队欢迎的,可这两处的出产,直接就是兵器制造局地原料来源。兵器制造局和灵山商行的联合管理。同样要保证生产,要保证工人的数量。也是不能放人。

    各个方面对兵器制造局的人力争夺的如此激烈,尽管兵器制造局严格控制,可以这有限的人力来满足胶州营巨大的需求,还是捉襟见肘,窘迫异常,连一些技术革新之类的事情都没有机会做。

    这次的四千多名熟练匠人,可真是雪送炭,一下把胶州营地制造能力提升了一个档次,怎么不让兵器制造局这三人欣喜若狂。

    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兵器制造局这三名头目在这边清点接收地时候,负责天津火器制造的工监则是愁云惨淡。

    鞑虏打过来地之前,小门小户的平民百姓和那些半奴隶状态的匠户们不能跑,但这些达官贵人们跑得一个比一个快,这名工监就是如此,早早的跑到了通州城内去躲避,可鞑虏大军被歼灭,这名工监回到天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没办法开工了。

    先不说那四千多被掳掠走的匠人,天津倒是还剩些学徒之类的年轻人,这些人不在档案册之,鞑虏们也不知道,所以逃过一劫。

    用这些年轻的学徒倒也是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生产,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年轻人和他们的家眷,还有那些匠人的家眷,在这工监回到天津期间,一直是不断的搬迁离开。

    要知道,匠户是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的,不能擅自离开匠坊所在地,但天津已经没有守军,城防也是残破异常。

    这名工监手下的工头、家丁之类的如何敢跟大胜的山东兵马硬顶,山东派来的使者和军队除却接送那些匠户的家属之外,还大力的招募有能力做工地学徒,这些如狼似虎的山东军人,连北直隶的官兵都是躲得很远。更别提这些工头、家丁了。

    在这样的搬迁之下,整个天津三卫都是愈发的冷清,可朝廷为了武装军队,对这边催的越来越紧。

    这名工监一点办法也没有,现在就算是想要花钱调职都不可能,他这职务是个烫手地山芋。谁都不愿意接,而且没有工匠,早晚要闹出大乱,这个责任,众人还指望着这工监扛下来呢!

    被逼无奈的这名工监,唯一的办法是山东这件事做的不合王法规矩,自己不如上门去讲讲规矩条例,若是对方愿意收钱,那就送重礼上去。没准事情还能有些转机。

    想起当时为了能在外面找个差事,给王承恩和曹化淳那边差不多送了八成的积蓄,这工监就越发的着急。火器制造这边虽然油水不如税监矿监那么丰厚。可支取银两收买原料,各地取兵器的时候勒索银两,驱使工匠做私活,这其进进出出,也是好处多多,可现在不是保这个差事的时候,而是保命了。

    “还请这位仁兄多帮帮忙,咱家在这里已经等候两天,什么时候李将军有功夫。让咱家进去拜见,有要紧的公事!!”

    火器工监司考仁满脸陪笑着偷偷递给镇东将军府地卫兵头目一块银锭,一边心大骂,都说拜见东厂提督、内阁学士,各部尚书的时候给门房塞银,这是常例,怎么出京来见个地方上的武将也要这么麻烦。

    他这里正在腹诽,那名卫兵头目直接是把银锭丢还了回来,冷着脸说道:

    “司公公。莫要害在下难做,我家大帅有没有时间见你,又不是我们下属能做主地,按照规矩递帖记名求见吧!!”

    转头看看将军府门房那边都已经是排成长队的求见宾客,司考仁的脸色顿时是苦了下来,上前一步,低声的恳求说道:

    “这位兄台,咱家是从天津的差事上跑过来的,路程远。那边催的紧。要是大帅不见不给个答复,咱家的人头就要落地了。还请您行行好,麻烦开个后门通传下行不行,咱家一定厚礼酬谢!“镇东将军府的守卫是亲兵营地职责范围,在亲兵营的这些官兵都是有大好前程的人,自然不会取贪图这点小利。

    守门的这位亲兵头目却盯着司考仁看了几眼,这名火器的工监还以为事情有转机,连忙把手伸进腰包,准备掏出个金锭来,那亲兵头目却又走开了,倒是让司考仁纳闷了半天,他没想到的是那名亲兵头目接到了府内管家罗西的口信,说是盯住这个天津来的太监,别让他离开。

    这头目也是纳闷,既然不见面为什么还要不放他走,所以才多看了几眼…….

    自从大胜得到确认之后,山东、两淮、河南的豪绅大族,就开始纷纷用各种理由来道喜道贺,江南和福建也有人过来。

    对于这些地方上地实力派和大商人们,李孟都是能见就见,彼此笑脸相对客客气气,尽管目前可能不会发生什么联系,但毕竟是彼此有个沟通往来,日后也好相见。

    从正月十五之后,京师的各种布置是一回事,接见这些来拜访的宾客却让他疲惫烦躁,到了二月,已经是有选择的见宾客了。

    外面那司考仁正在和亲兵头目纠缠的时候,他正在后院看李宏锻炼身体,自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