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如莲_第292章 解析空性思辨禅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92章 解析空性思辨禅法 (第1/2页)

    倪奕鹤说罢,却听骅幼慈点头接话道:“是的。所以说,真正厘清了这些教理,才有可能引导大家如实观修。如果连什么是‘空性’,胜俗二谛,苦集灭道四胜谛等这些都搞不清楚的话,又怎么可能会‘悟空性’呢?所以现在的佛教尤其是禅宗,见经典上说: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微笑,便以为‘空性’不可说不可说,就真的以为‘言语道断、一说就错’,‘空性’是讲都不可以讲的,只能靠自己去‘悟’。可是凡夫都从来没有见过‘空性’,又没有听闻过真实的‘空性’教导,怎么悟啊?只能是自己乱悟咯,各种境界一出来,便以为自己成佛了,悟道了,结果就是误导了众生,也害了自己。其实,所谓‘不可说’,是指甚深的空性密义,对不成熟者不可宣说,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不论是俗谛的法,还是胜谛的法——即空性,皆乃是‘缘起性空无自性’,於‘无自性’中宣说,故说‘不可说’。但是,透过具量善知识的口诀讲解,凡夫是可以通过‘思议’来了解‘空性’的,然后在观修的时候,就以刚才倪师兄所讲的奢摩他和比巴萨那的修持方法,悟诸善法缘起性空无自性的那个智慧与所悟的那个‘善缘的境’两者双运当中持定。就这样一直揣摩,变成接近的‘因’,从比量到现量,当真正出世间的时候,那个‘无自性’就是‘空性’的境。所以,真正佛教所讲的‘三摩地’,一定是出世间的时候才会有的。在这样甚深的‘三摩地’持定境界中,唯独显现的只有‘空性’的境,菩提心、大悲心等这些‘俗谛’的法是不会显现的,但是,却须臾不离。上师曾打了一个比方:比如我们睡觉的时候,睡着了,做梦了,在熟睡的状态中,就感觉不到那个床的存在。但是,身下的那个床并没有跑掉啊,它时时刻刻都在的,只是在我们熟睡的状态中不会显现而已。所以,於空性中专注,菩提心、大悲心‘不显现’并不代表‘不见’了,更不是要把他们全部都‘空掉’,而是相续不断,须臾不离。”

    说到这儿,她不禁抬眼看了看大家的眼神,只见有些人眼中已经流露出一些困惑的神情,便继续说道:“所以——”她忽然加重了一下语气,“这种真实‘三摩地’,是在见道位以上的胜者的‘自续’中才会出现的境界。所谓‘明心见性’,就是指真实的见到‘空性’,以现量证得,一旦如此,若修的是大乘显教,则就是登地的菩萨了,得到初地菩萨的果位,即‘见道位’。若是修密法,生起次第的时候悟空性还是‘比量’,以分识来悟,还不算‘见性’,到圆满次第的时候,才是现量证得空性,不久就成佛了。所以呢,现在我们凡夫修持的过程当中,以刚才所讲的那些方法,奢摩他、比巴萨那,不断的观修和揣摩那个‘意境’,离开‘执实’的邪见,悟诸法缘起性空无自性,朝那个出世间的‘空性’的境不断的靠近,等到出世间的时候,那个‘缘起性空无自性’就是‘空性’的境。但是,未出世间的时候,所悟的‘缘起性空无自性’就不会是‘空性’,因为乃‘俗谛’故。由此可知,某些说‘缘起性空无自性’就是‘空性’,便是错了。因为,胜谛即是‘空性’,而空性以外的皆是俗谛。如此胜俗二谛不可分别,其義是说,胜谛也缘起性空无自性,俗谛也缘起性空无自性,故法性一味,不可分别。所以,就可以知道‘空性’当然是‘缘起性空无自性’,但是‘缘起性空无自性’却不一定是‘空性’。因为未出世间时所悟的‘缘起性空无自性’乃俗谛故。比如,我们悟这张桌子缘起性空无自性,出世间现量的时候,这桌子会变空性吗?当然不会,桌子具法是色法,是俗谛的法,无常的法,它永远也不会变成胜谛,变成常法。但是,悟桌子具法缘起性空无自性,这个‘无自性’在胜者的自续当中就是‘空性’,而不是说桌子具法变成了空性。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不二,是说色法所表征的‘俗谛’的法,是缘起性空无自性的,而‘空性’——即胜谛的法,也是缘起性空无自性的,故说法性是一味,无有分别。而不是说,色法也是空性,空性也是色法。如果俗谛的法全部都会变成胜谛,那就没有俗谛了嘛!不是吗?所以,‘不可分别’并不是说男人也是女人,女人也是男人,红也是黑,黑也是黄,诸法皆是‘空性’,所以没有区别。实际上,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红色、黄色、绿色,各自各自的存在,了了分明,但是,全部缘起性空无自性,依缘起幻化而存在,却没有自性,没有主宰。所以,通常所说的没有‘分别心’,是说要离开那个‘分别’的障碍,‘执实’的妄念,这才是佛所说的‘不可分别’之真实意涵。

    所以,这些修持的方法和‘空性’的教导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如果说连‘空性’都不认识,修也修错了还能成佛,那岂不是因果都错乱了?那释迦牟尼佛说‘如是因如是果’岂不成了骗我们的啦?所以说,‘因道果’的修持方法,首先‘因’对了,‘道’才会增长,‘道’一旦圆满,便可得到那个‘佛果’。若是有丝毫的差池,都是不可能修得到佛的,搞不好还会修到地狱去,受无量无边的苦,那又是何必呢?”

    骅幼慈说罢,抬眼看了看众人,却见有人不住的点头,有人仍然一脸困惑,却忽听余婷婷笑道:“嗯,我觉得可能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一时半会儿要弄清楚刚才倪老师和骅老师所说的这些深奥的教理,恐怕还真的有些困难。不过,从逻辑上确实也听得出来这其中的差别。所以,真的是要感恩上师三宝,也随喜自己的善根能够值遇正法,不然的话,即便有虔诚的心精进修佛,到最后却糊里糊涂的修到地狱去了,真的是划不来。”说罢,又听祝容芳接话道:“那我想问一下,在禅宗里面有‘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一说,不知道是对还是错?是不是也有密义?”

    骅幼慈与祝容芳对视了一眼,却不答,只回过头来望着冯立程,却听他笑道:“要说禅宗的这段‘公案’,也不知误导了多少人!想当初,遇到依尊上师之前,我也深受其害!其实,上师在后面的讲解里,有提到过这个问题,你们还没有听到那里。那我就先简单分享一下我个人的体会。这禅宗,实际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