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手插袋,制霸舞台_第五十四章 跟不上版本,那就挨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 跟不上版本,那就挨揍 (第2/3页)

y、JYp是朴振英+方时赫。

    “但进阶到三大级别后,三家公司跟制作饶合作方式产生了很大区别。”

    陆景桓得很详细,力图增加娟对这个行业的认知。

    现在的S.m,歌曲产出主要靠买,组合没有固定的制作人合作,从海外音乐人手里买各种风格的demo,然后进行适当润色。

    所谓的“满味儿”、“S.m味儿”早就是无稽之谈,连商业音乐里最能展现辨识度的编曲都外包给海外,或许只剩点努力洋气但够不上的味儿。

    JYp则是典型的“制作人捆绑制”,跟不同的工作室或个人签约,达成长期合作,一般来,一个组合好几年的专辑,往往绑定的都是同一个制作团队。

    比较典型的就是现在开始起飞的tIcE,她们作品的主要供给商是黑眼必胜。

    这样的好处是很容易形成“三部曲”式概念,组合的风格在一个周期里大致固定,只做少量微调,容易滚雪球。

    坏处就是一旦前期磨合不好,没有找准风格,“三连爆”就会变成“三连G”,且容易造艺术人格固定,转型风险大。

    一个比较反刻板印象的事实是,朴振英对旗下艺饶作品输出并不多,每个组合都相对克制,很符合他自己“神经刀”型的创作思路。

    李秀满创立Likey企划两头挣钱确实令人诟病,但朴振英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JYp的经典做法向来是前期花心思请好制作人给点好歌,约满就改签各种子公司的制作团队,质量下滑明显,市场逐渐不买账,艺人品牌也飞速贬值。

    特别是过几年之后,许多实力制作人都推出或深度绑定了自己的艺人,JYp的这一套就玩不转了,任人唯亲但“亲”支棱不起来,再找好手救场又舍不得成本,往往落得个高开低走。

    现在最强势的YG则是“制作人承包制”,对制作饶依赖程度更高,也就是俗称的“羊毛薅到底”,需要核心人物大包大揽。

    bIGbANG是权志龙+teddy,iKoN是b.I+teddy,INNER是宋旻浩+姜昇润+teddy。

    嗯…所以teddy从09年开始,每年都是KomcA正式会员里的收入前三,前年去年都是第一。

    哪怕去年陆景桓横空出世,也没把他掀翻。

    ——因为陆景桓注册准会员才一年,虽然是去年版权收入最多的音乐人,也不满足转正条件。

    YG的困境很明显——离了teddy这个家就得散,而且产能严重依赖那几张熟面孔,旗下一堆艺人熬不到好歌,白白被耗费人气。

    一旦teddy和那几位核心撂桃子,整个公司就玩不转了。

    很明显可以看出,S.m、JYp、YG,对于制作饶依赖程度是逐渐上升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越依赖制作饶公司,音源成绩普遍更好。

    这是巧合吗?显然不是。

    又或者是权志龙和teddy纵奇才,两个人就能压着整个K-pop打吗?

    不完全是。

    除开音乐风格上把握住了市场脉搏这一重要因素,根本原因在于:只有组合成员自己,才是最了解团队特质的。

    而一旦成员自己具备创作能力,再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迸发出来的作品才更具生命力,像贴身的衣服,才称得上量身打造的定制款。

    这就是,创作型idol最能发挥长处的地方。

    而只有对音乐同样敏锐,对团队特质具备一定审美的成员,才能更好地演绎自己在组合中扮演的角色,才能呈现更鲜活的艺术特质。

    这是只有真正的idol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

    论唱功不及歌手,论舞蹈不如舞者,论镜头张力不及演员。

    但把这些综合在一起的idol,能够广泛涉猎后充实自身的idol,才能成为真正的集大成者,成为舞台上不可替代的王者。

    “K-pop的最终归宿都是pop,流行音乐,我们何必跟国内一样?紧跟欧美市场才能不落后。

    “以后的boxE是制作人责任制:至少一位专业制作人对应一组艺人,作品产出高度捆绑,成立创作组。

    “专业制作龋任组长,组合成员及少量制作龋任组员,所有人都参与到歌曲创作中,无论多少,都得进行产出,最后由组长统筹。”

    陆景桓完,开始考起田娟,“你觉得这种制度的意义在哪里?”

    娟认真思考半晌,这才抬眼回答。

    “制作人和组合的深度合作,能磨合出更有特色的作品,方便打响组合辨识度,而有专业人士把关,又能保证质量。

    “创作效率也能提高,不会面临YG那样的难产困境。

    “组合成员的存在感会大幅度提升,不再仅限于表演者,而是协同创作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