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姑苏金陵走(附录:《宝积经》40) (第6/7页)
> 据《吴地记》载,因以扁诸、鱼肠等剑三千殉葬,故以剑池名。 据《元和郡县志》载,秦皇凿山以求珍异,莫知所在。 孙权穿之亦无所得,所凿之处遂成深涧。 公元1512年,唐伯虎、王鋈人因池水干涸,发现墓门,留下石刻。 1955年人民政府整修虎丘,疏浚剑池。 在戽干水后,于池北最狭处发现了一丈多长的隧道。 尽头呈喇叭状,容四人并立,并竖有石板,形似墓门。 为确保上方云岩寺塔的安全,未作深入发掘,随即进行封没。 种种迹象表明,剑池存在着某种秘密,应是为掩护吴王墓而设计开凿的:从上面的第二泉用暗沟将水引到剑池,再从剑池用暗沟将水引到白莲池,然后从白莲池用暗沟将水引到养鹤涧。 但吴王墓是否就在其中,在未经考古发掘证实之前,还是千古之谜。 再往上走,就到了山顶。抬头仰望,是虎丘塔:四周八角,八面开窗;上下七层,将近50米。 楼阁砖塔,高耸入云;古朴雄奇,气势磅礴。走到塔东,面西观察,不难发现:塔身向东北倾斜,且右侧呈弧形曲线。 据介绍,古塔建造于959年——961年,比比萨塔早完工390年,是江南现存唯一始建于五代的多层建筑。 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4米,斜度为2.48度,被称之“中国比萨斜塔”“东方比萨斜塔”,“世界第二斜塔”。 据推测,和意大利比萨塔一样,建塔时就开始倾斜;最后一层塔有点偏向左边,就是为了改变重心,纠正倾斜。 而究其原因,偏斜是塔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 因为山顶岩面倾斜,西南高,东北低。 填土高度不等,西南薄,东北厚。 加上地下水流影响,地表雨雪渗透。 难免塔基有硬有软,硬软不同;沉降有多有少,多少不一。 这样,就造成了塔身倾斜,塔周裂缝。 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古塔岌岌可危,危在旦夕:不仅倾斜严重,而且裂缝遍布,最宽处高达80厘米。 为了保护古塔,政府采用了铁箍喷浆、盖板置换、围桩灌浆等多种方法,加固修整,解决了塔身开裂和地基松软问题。 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倾斜裂缝,保护了千年古塔。 顺着原路,走下山来;边走边看,边想边悟;虎丘美景,下独绝:丘绝在假,假虎成真;石绝在传,传惊人;池绝在谜,谜疑千古;塔绝在斜,斜塔东方。丘石池塔,永绝下;观赏感悟,永无憾事! 斜塔依旧,吴王可安好? 灵岩寺门望古城,山难得! 姑苏河畔旧游船,一水游全城! 景区商业化是必然,连花朝节也是表面文章! 第三一大早乘动车去了金陵牛首山景区。 初进牛首山,一座方塔引起了我的兴趣,金光闪闪的“牛首胜境”四个大字透露出一股让人肃然起敬的气息。 同行的导游介绍,这是风铃塔,内挂了400个风铃。走近游览,微风徐来,清脆的铃音十分悦耳,闭上眼细细聆听,那种宁静恬然就从心田里蔓延开来。 沿着阙路一路往山中深处走去,两旁的花木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混合着泥土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 贪婪的呼吸未够,我们来到邻一站,佛顶寺。 据这是山上佛祖舍利护持僧团的弘法道场,由隆相法师亲自选址,按照唐代寺庙风格建立,内分多个功能区。 入寺参观,恢弘的建筑景观让我折服,寺内景观颇有些日式的感觉,处处皆景致,对细节的刻画十分完美,让人感觉静谧、深邃,这不正是一沙一世界,一石一宇宙的禅趣意境吗。仰首远眺,远处一方“印”与牛首山遥相呼应,目下一片生机盎然,美不胜收。 转过头,远处山坳耸立的高塔也尽显唐风古韵,宛如把我带回到贞观之治的盛世场景。它叫佛顶塔,塔身九级四面,巍峨而又深情的俯视着脚下这方净土。 拾级而上,走过佛顶塔不久我们就来到了久违的佛顶宫。 原本以为不过是一个设计精美的宫殿,然后我又错。 导游告诉我们,佛顶宫不单是宫殿,而是地下宫殿。 这是世界鲜有的深坑建筑,总体高度近90米,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一个崭新景观。 珍宝状的“穹顶”以及袈裟状的“大穹顶”补缺了牛首二峰,使“牛首”的名号更加挡住无愧。 整个精美的建筑设计让我们惊叹不已,以这样的场所来安奉佛教圣物舍利,想必也是极好的了。 金玉其外,内部如何呢?我们迫不及待的想要一探究竟。 乘坐电梯到达佛顶宫的内部,从电梯门打开的那一刻起,可能叹为观止已经无法准确的表达我们的感受。 浓郁的佛禅文化气息仿佛雾气一般在我们身边氤氲开来,让人不由得心怀虔诚,连隆厚归这个平日里大大咧咧不拘节的人也变得谨慎微起来。 走过“万佛廊”,来到“舍利大殿”,一路上惊叹声不绝于耳,整个大殿内围绕着舍利大塔,数不清的佛祖、菩萨、飞,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感叹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也由衷的钦佩设计师和手工匠饶辛勤劳动。 午饭在金陵老门东吃,鸭血粉丝很地道。 下午游夫子庙,夫子庙不见夫子,只见盐水鸭。 午饭后乘动车回到姑苏。 第四早上开始返程,路过香海禅寺逗留了一下,下午返回了缆镇。 旅游,就是去陌生的地方体验生活! 附录:《宝积经》40 第四十期 【宝积经|经文】 云何菩萨所习法船?谓平等心一切众生为船因缘;习无量福以为牢厚清净戒板;行施及果以为庄严,净心佛道为诸材木;一切福德以为具足;坚固系缚忍辱柔软忆念为钉;诸菩提分坚强精进,最上妙善法林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