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姑苏金陵走(附录:《宝积经》4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姑苏金陵走(附录:《宝积经》40) (第5/7页)

颇具匠心巧思。

    据:亭额“梧竹幽居”和两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都是明朝才子“文征明”的手笔,名人名句更增添了“梧竹幽居”的神韵雅趣。

    拙政园以水为中心,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中部花园有一偌大湖水,湖心有个像碧螺般的岛屿,四面环水,三面植柳,岛上葱茏秾郁,掩映着一座亭称为“荷花四面”亭。单檐攒顶,六角六柱,飞檐黛瓦,白玉底座,红柱上有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此联揽尽了“荷花四面”周遭的风景。进了十一月,已是秋暮冬近的季节,看哪一湖残荷,不禁感叹不已……拂鬓迎风身觉凉,残荷已半染枯黄。落梧凌乱哀秋去,烟柳无情翠絮扬。

    在“荷花四面”亭的北面,是一座桨见山楼”的二层楼阁,三面环水,一侧依山。粉墙黛瓦,雕梁重檐卷矶,红柱玻窗,古朴典雅,极具明清建筑的风格。一楼桨藕香榭”沿水外侧是回廊,设有吴王斜靠,凭栏观鱼赏花,甚是惬意。二楼原来的名称叫\隐梦楼\后来因太平国忠王李秀成在此办公,嫌隐梦楼这名过于消极颓废,遂改称为“见山楼”二楼高敞开阔,站在楼上,中部花园的景色尽收眼底。且四季不同,春来新绿盎然,百花争艳,姹紫嫣红;夏临细雨蒙蒙,一湖菡萏,荷风流香;秋到金风徐徐,芦絮轻曳,袅娜飞雪;冬莅漫梨花,媲若柳絮因风起。届时宾主披裘暖酒,边赏琼瑶玉景,边吟诗填词,哪是何等境界……女儿轻轻牵动衣袖,方然醒悟。

    穿柳影,爬假山,过鱼梁,最后绕到一座精巧玲珑的石舫前。匾额“香洲”据,洲是舟的谐音。形象极了,此建筑外形像极了一膄画舫,精雕细琢,纤秀俊雅,三面临水,一面曲桥通岸。上下二层,亭、台、楼、阁、榭、廊,一应俱全。船头处“荷花台”面临一池荷花,现如今虽已三面残荷,依然余香缥缈,风韵犹存。前舱为”四方亭”坐在那里细细品茗,悠悠扬扬的丝竹清音,在耳畔氤氲,一阵阵淡淡的香风迎面拂来,那惬意惬意……。

    中舱为“榭廊、内舱”,慢慢地细细观赏那,雕梁画栋,漏窗朱栏,真的大饱眼福也。船尾处影秀阁”此阁绚丽多彩,巧玲珑,翠绕珠环,清雅别致,匾额一个“秀”字,揽尽了此阁的神韵。此石舫奇在,集亭楼阁榭廊为一体,又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奂美伦,无怪被称誉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型中最美的石舫之一”。

    下午去了虎丘景区。

    虎丘,原名海涌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已有二千五百多年。

    在悠悠演变中,早已变为苏州古城的标志,变成苏州形象的象征。

    虽只有三十多米高,却素影吴中第一名山”“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正所谓“虎丘吴山,东南称奇观”。

    如此独绝,难怪苏东坡要发出感叹: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远看隔河照壁,上嵌“海涌潮辉”四字。

    虽寥寥四字,却点出了虎丘来历:远古时期,火山爆发,产生灼热岩浆堆积,形成几个岛。

    涨潮时被水淹没,退潮时又涌出海面。

    久而久之,海陆变迁,就变成山丘。

    虎丘虽最矮,但却如明珠闪烁,流辉至今。

    经过入口处,走上海涌桥;向前眺望,就会发现:山藏寺里,寺中藏山。

    特点鲜明,如诗所绘:“塔从林外出,山向寺中藏”;“平生只见山里寺,今日来看寺里山”;“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叫锁寺门”。

    仔细观看,稍加想象,丘如蹲虎,蹲虎如丘:二山门像老虎头颅,洞门如老虎嘴巴,窗洞似老虎眼睛,两边石碑是老虎耳朵,两旁树木好像老虎胡须,门前露台如同老虎舌头,环山河水好似老虎口水,山丘好比老虎脊梁,宝塔宛如老虎尾巴。

    史料记载,公元前496年,吴越宣战时,吴王阖闾受伤死于返程途中,归葬于海涌山。

    为了保守吴王墓的秘密,在吴王下葬三日后,盛传其霸气凝聚成白虎,蹲于海涌山上。

    从那以后,便有了虎丘称呼,且沿用到今。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发现墓门,推测是吴王墓,但因墓恰巧就在斜塔底下,担心开挖会影响到斜塔,故而只好作罢。

    斜塔岚浮,却是只真正保护吴王墓的白虎。

    向前不远,是二山门,即断梁殿:主梁拼接,斗拱托梁;独具一格,含真藏古。

    穿门北上,路西有古井憨憨泉:上盖铁盖,周有栏杆。

    继续上山,路东有试剑石:中间裂开,酷似剑劈。

    往北前进,路西有枕石:圆卵蜒蝣,状如大枕。

    再向前走,便是虎丘中心千人石:形如盘陀,色如紫缯;平坦如砥,高下如削;广可数亩,大容千人。

    相传,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埋葬了三千宝剑和大量财宝。

    为保守秘密,吴王夫差赐鸠酒于此,设鹤舞助兴;千余名修墓者在此饮酒,鸠毒发作,惨死于巨石之上。

    血流成河,染成红色;长日久,遂成暗红。

    为扶正祛邪,消灾免祸,超度亡灵,在巨石北侧,建有一对石经幢:西北的八棱形,刻有二十尊佛像,为陀罗尼经幢;东北的方柱形,上覆四角攒尖顶,为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幢。传,到了晋代,高僧竺道生在此法。

    虽满腹经纶,口吐莲花,吸引“千人座”,但信者寥寥,疑者多多。

    于是,生公聚石为徒,与谈至理;讲到妙处,花乱坠,白莲盛开,顽石点头。

    讲经佳话,脍炙人口,元代顾瑛有诗描绘:生公聚白石,尘拂花坠;可怜尘中人,不解点头意。

    抬眼东北角,有一白莲池;池中央,有一方顽石,叫点头石:外表方棱出角,像是点头称是。

    转身向左,迎面影虎丘剑池”四字,苍劲有力。

    过了“别有洞”,眼前就是“下第五泉”的剑池:石崖两片,陡峭高耸,拔地而起,锁住一池绿水。

    池形狭长,南稍宽大,北微狭窄,形似平放宝剑。阳光斜射,寒光闪闪,即便炎夏,也觉凉凉飕飕。

    石桥拱形,飞悬半空,倒影水中,神奇惊险。苔藓满壁,藤萝倒挂,透壁望塔,如临深渊。导游,剑池是因埋剑和寻剑而形成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