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646 叛乱和移民 (第2/3页)
而是有依据的,隋炀帝时期在籍户册为八百九十万户,四千六百余万人。到武德年间只有两百多万户,一千万人出头,差不多少了三千五百万人。 从隋炀帝末期到李渊建立大唐打败各路诸侯,中间只有十来年时间。十来年死三千五百万人,这是什么概念? 这可能吗? 那些人去哪了? 因为战乱成为了隐户。 唐朝建立到现在都没有请查过人口,户籍册是地方衙门上报多少就算多少。 大唐给在籍百姓分永业田,隐户是没资格享受的,他们只能给别人家当佃户。而使用佃户最多的就是世家豪强,可以说一大半隐户都掌握在他们手里。 这也是为什么搞人口普查和清丈土地的时候,朝廷提前把边军调入国内的原因,害怕世家豪强造反啊。 那么现在问题又来了,这些被清查出来的隐户怎么办。 就地入籍分配土地? 不现实,中原没有那么多土地可以分,或者说朝廷手中的土地不够。除非把所有世家豪强给灭掉,把他们的土地分给百姓。 这不现实。 入籍却不给分田百姓们会不愿意的,因为入籍之后就要缴纳赋税,不给田光让纳税这就是逼着他们造反。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人口稠密之地的隐户迁徙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入籍。至于百姓们愿不愿意……朝廷有的是办法让他们同意。 很快,一场为了平叛而召开的会议,话题就变成了未来五年人口迁徙计划。 利用这次人口普查的机会把中原尤其是山东、河北、河南人口稠密地区的隐户迁徙到别处去。 一来缓解这些地方的人口压力;二来迁入地也能因此得到发展;三来这三地世家豪强的力量雄厚,通过这个机会进一步削弱他们的力量。 迁入地主要有两处,北方和岭南,顺序为先北后南。毕竟此时大唐的经济中心和战略重心都在北方,南方没有强敌可以慢慢来。 刚刚才出了一次丑的岳山老实的坐在椅子上没有说话,但李世民却不想就这么想过他,戏谑的道: “翠岚,你有何高见?快来说说。” 岳山尴尬的笑了一下,然后正色道:“关于迁入地,我和诸位确实有小小的分歧。” 李世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真有不同意见,说道:“分歧在何处?” 其他人也收起笑容,认真倾听。 玩笑归玩笑,岳山的意见他们还是非常重视的。 岳山道:“我认为不应当这么着急大规模往岭南迁徙人口。” 身为岭南大开发的提出者,却反对大规模往这里移民,众人都非常惊讶。 不等别人发问,岳山解释道:“南北方的气候和环境差别太大。北方气候干燥、多旱地……又经过数千年的开发较为适宜人类居住,不论是哪里的人,到北方都能很快适应。” “但南方不同,尤其是岭南,河流密布、植被丰富,气候潮湿炎热……瘴气、血吸虫、各种毒虫猛兽横行……” “即便是当地人也要小心翼翼才能生存下去,贸然把北方人迁徙过去,恐怕用不了多久就十不存一了。” “还要考虑到当地俚僚人的想法,他们对朝廷的信任本就不足,迁徙大量北方人过去容易让他们误以为朝廷在争抢他们的土地财富。” “要是双方发生一点摩擦,再被有心人煽动,朝廷经营数年才创下的大好局面恐怕会一遭丢尽。所以我以为往岭南迁徙人口一定要慎重。” “可以先圈定一些远离俚僚人又比较适宜居住的地方,少量迁徙一部分过去定居,然后在以此为据点慢慢向四周扩散。” “我以为当以二十年为期,逐步完成人口迁徙、俚僚人改造等计划,从而真正把岭南化为腹地。” 听完,众人都不说话了。 岭南的危险他们不知道吗?不,太清楚了。要知道就在几年前岳山提出岭南大开发的时候,不少人还站在一旁等着看笑话呢。 从古自今岭南就一直被视为莽荒之地,瘴气、毒虫猛兽、野蛮的俚僚人等等,去哪里的人能活着回来的十不足一。 大部分人都不相信这样的地方居然能成为粮仓。 可岳山一波cao作确确实实打了所有人的脸,岭南真的成为了粮仓,关中大旱的时候几乎以一地之力养活了关中百万生民。 这几年每年都为朝廷贡献无数的粮食,朝廷在洛阳等地建设的大型粮仓里装的四分之一都是从岭南运回来的粮食。 军方凭什么敢把全国的军队轮流抽调到北方草原进行实战训练?要知道大军一动那就是消耗粮食的无底洞,每天消耗的粮食吓死人。 就是因为有岭南源源不断运送来的粮食支撑。 尝到甜头的朝中诸公自然想要更多,所以他们才会无视岭南的恶劣环境把北方的百姓迁徙过去。 至于死多少人,那都没有粮食重要。反正都是隐户原本就不为朝廷缴纳赋税,死了就死了。 但李世民不一样啊。 史书上关于李世民的评价有很多,也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有人说他出身权贵其实并不是怎么同情百姓,所谓的仁政都是为了自家的江山长治久安。 然而在人口政策上的宽仁上,唐朝的前三位皇帝都可以在历史上排进前十。 为什么? 古代朝廷收入的大头是什么?户税和地税,朝廷百分之八九十的税收都来自于此。所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人口。 就以隋朝为例,杨坚和杨广父子俩数次大规模搜括隐户,甚至逼着百姓分家,就是为了多收户税。 唐朝初期实行的是“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政策,从来没有搞过人口普查,更不会强迫百姓分家。 一直到李治统治时期,唐朝经过几十年休养生息,在籍户册还不足四百万户。当时的隐户数量和在籍数量是差不多的。 有人要说了,隐户不能参加科举,不能出仕,甚至经商都受限制,国家还不分永业田,这算什么仁政? 然而,就算上了户籍册就能当官了吗?大多数百姓还是要在土里刨食。 隐户是不用交税的,也不用服劳役,仅此两项就能结余大量的钱粮。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百姓明知道只要自己主动上户口就可以分永业田,依然选择当隐户的原因。 初唐三位帝王放任百姓当隐户,在当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