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646 叛乱和移民 (第3/3页)
来说就是一种仁政,还是史上少有的仁政。 言归正传。 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是非常重视百姓的。 刚才大家一起商量人口迁徙计划的时候,他受到几位宰辅们的影响,忽略了岭南的恶劣气候,准备往哪里大规模移民。 此时经岳山一提醒才陡然醒悟,这就是在让百姓去送死啊。 明白这一点后他眼神阴郁的扫视了一圈,然而看到的都是房玄龄等人坦然的表情。 他忍不住叹了口气,房玄龄等人这么做也并不是为了谋私,而是为了增加朝廷的收入,正因为此他才更加无奈。 这就是观念上的差异,没有办法消除。 在这方面反而是岳山的想法更符合他的观点,所以他干脆无视了其他人,问道:“你还有什么想法,一并说了。” 岳山也知道自己那番话估计把周围人得罪了一圈,但他并不后悔这么做。这关系到无数条人命,必须要争。 再说了,朝堂之上政见不合实在太正常了,要是因为意见不同就把对方视为仇敌,那朝堂早就乱套了。 只要没有触及到自己阵营的根本利益,没有谁会轻易结仇。 往岭南迁徙人口的问题并不涉及到任何人的利益,因为岭南是所有势力的空白区域。 真说起来还就属岳山在那边的势力比较大,毕竟岭南大都督宁纯就是岳系干将,这一点谁都知道。 所以岳山当众驳他们面子,他们纵使心里不痛快也不会有别的想法。 听到李世民询问自己的意见,岳山也没有隐瞒,把自己的想法一骨碌全说了出来。 “刚才诸位同僚所言,人口迁徙先北后南的计划我是赞同的。北方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和开发,才有能力继续向外扩张。” “我们的分歧就在南方上面,我也同样认为应该往南方迁徙人口。但不应该在岭南,而是长江沿岸,更具体点说就是鄂州到潭州之间。” 鄂州至潭州? 众人放下心中的不快,开始思考岳山这个建议的可行性,越想他们就越觉得这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他们又不傻,只是之前被岭南的粮食给吸引住了,以至于忽略这一块地方。 其实也不怪他们,长江和黄河是中国最大的两条河流,但就人文地位上来说黄河远超长江。 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几千年来华夏文明的中心亦始终在这里。 长江只是一条大江而已,在春秋战国时期还被视为蛮荒之地,楚国最早这里进行开发。秦汉之际也陆续开发了一些,但并不被重视。 一直到东汉末年孙吴政权建立,这里才迎来第二次大开发的机会。然而随着孙吴政权灭亡,这里再次成为鸡肋。 一直到唐朝建立,这里始终是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地方。因为岳山搞岭南大开发,在朝廷的心目中这里的地位甚至不如更偏远的岭南。 这就是房玄龄等人迁徙人口的时候不考虑这里的原因,没有存在感。 但经岳山一提醒,在回想这一片地域的气候环境,他们顿时就明白,不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战略价值,鄂州至潭州一带都比岭南更具开发价值。 房玄龄忍不住击掌赞道:“妙呀,鄂州至潭州为长江沿岸,坐拥水运之便利又有沃土良田可供耕种,开发好了也是不次于岭南的粮仓。” “且此地恰好处在南北之间,是南北之纽带。若把此地开发出来,就可以顺利沟通整个南方,岭南地区的很多问题亦可迎刃而解。” 杨师道也道:“当年孙吴就对这里进行过开发,后来虽有所荒废但基础尚在,再次开发的难度要小得多。” 魏征也赞同的道:“此地亦属于南方,但不论是气候还是环境都较岭南更加适宜生存,北方人迁徙过去也能适应,不用担心水土不服的问题。” 长孙无忌跟着道:“当地各级衙门齐全,大量移民亦能妥善安置迅速恢复生产,确实比岭南更加适合。”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从各种角度分析往鄂州至潭州一带移民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大有一种不往这里移民就是弊政的架势。 对岳山的建议李世民也深以为然,想把中原尤其是山东、河南、河北拥挤人口大规模迁徙出去,除了北方新占领的土地外,再也找不到比这里更合适的地方了。 而且难得群臣也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也不再犹豫,当即做出决定:“好,就依翠岚所言,往鄂州至潭州一带迁徙人口。” 但随即另外一个问题就来了:“此事重大必须有一良臣统筹管理方可,且想尽快的开发此地亦需能臣支持。诸卿以为谁最合适?” 众臣神色一肃,相互望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火花。 鄂州至潭州地域广阔横跨数州之地,如果连濒临州县也算上,地域几相当于两道之地。 朝廷要开发这里,需要可不只是一个统筹管理的大员,下面的很多官员同样要更换。这种扩大自己派系的机会谁都不愿意放过。 只有岳山,什么表示都没有。 先亲自主持棣州大开发,后来岭南的宁纯又加入他的派系,从皇帝到群臣都不太可能让他去主持这里的开发。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什么都不用管了,正因为成了局外人,他的意见才更加重要。 众人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人选,争的那叫一个激烈。 李世民一言不发,他是乐于见到臣子起争执的。 比如岳山刚才毫不留情的扫了一圈人的面子,他看的就很开心。 况且这些人虽然有私心,但举荐的大多都是有真材实料的人,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都可以用。 何为大局?他自己的想法才是大局。 这么大的事情他这个当皇帝的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也有自己的人选。先把自己心目中的人选安排好,才会考虑别人举荐的人才。 长孙无忌等人也清楚这一点,他们举荐的人才自能作为参考,皇帝不会完全按照他们的想法用人。所以稍微争执了一番后,大家共同举荐了十几个人。 李世民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而是看着岳山道:“此策是你提出来了,可有合适的人选?” 岳山迟疑了许久,才说道:“还真有一个人选,特别适合去主持大局。” “谁?” “太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