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646 叛乱和移民 (第1/3页)
华州有人聚众造反。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岳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倒不是说他没预料到会有人造反,恰恰相反,清查人口、清丈田亩必定会有人聚众对抗,他只是没想到这种事情会发生在华州。 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了。 前据华山,后临泾渭,左控潼关,又阻蓝田关,历为关中军事重地。 大唐日常在此驻军一个折冲府六千余人,这次为了防止有人作乱又抽调了一个折冲府驻防。 一个屁大点地方驻扎着一万两千多精锐府兵,在这里造反那简直就是厕所里打灯笼找死啊。 你想造反也换个别的地方啊,选在这里,真不知道那些人是怎么想的。 “华州郑县豪强郑氏,家传六代,一县之地七成皆落入其手。方圆数十里一根草一滴水皆为其所有,百姓但有取用必要缴纳钱财。其家佃户万余户,奴仆上千。”张鸿拿着一份文件读道: “七日前户部清量组到达郑县……郑氏家主郑丛林以各种手段阻挠清查工作……我工作组从华州都督府申请一队府兵协助……” “在府兵强行开道下,三日就清出隐户两千余户,被拐卖人口七百余人……又有百姓上告永业田为郑氏侵占,共计一万七千余亩……” “郑氏情知不妙,于昨日纠集自家奴仆佃户万余人攻击我工作人员,造成十一名户部官吏、二十七名六扇门捕快和二十一名府兵死亡,其余人在府兵保护下撤入都督府内。” “现郑氏裹挟数万人围困县城,包围都督府……” 读完之后张鸿躬身把奏折放到李世民桌上,然后退到自己的座位上静静的坐好。 诸位宰辅重臣皆面色严峻,李世民的脸色宛若寒冰。 这件事情实在太恶劣了,天子脚下聚众造反必然会天下震动,一个不好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李世民生气的还不只是这些,一个如此庞然大物就盘踞在他眼皮子底下,他居然毫不知情,这才是最危险的。也意味着他对天下的掌控存在着巨大的漏洞。 不过毕竟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什么样的大阵仗没有见过,并没有因为愤怒就失去理智,而是质问道:“华州刺史和郑县县令呢?” 张鸿回道:“不知道,华州刺史位高权重,我们工作组根本就见不到他。郑县县令倒是出现过一次,但从那次之后就一直找各种借口避而不见。” “一群蛀虫,我恨不得夷其三族。”李世民怒道。 “令潼关出兵迅速剿灭叛贼,把当地官府也清理一遍,我要让天下人都知道造反是什么下场。” 御史大夫韦挺连忙起身道:“圣人,军政分离乃国之法令,若让军方清查华州贪腐之事恐引起文官反弹。不若朝廷领派一钦差专门处置此事,顺便也能安抚流民。” “法不可轻废,请圣人三思。”长孙无忌也站起来支持道。 “请圣人三思。”其他文官系臣子也纷纷表态。 军方的人则一句话都没说。 李世民也知道自己气愤之下出了失误,当即借坡下驴道:“好,诸位以为谁可为钦差?” “中书侍郎岑文本可担此重任。”房玄龄举荐道。 “臣亦以为岑侍郎合适。”长孙无忌也道。 虽然还有人提出了其他人选,但两位宰相共同举荐,岑文本还是获得了这个机会。或者说他同样也是李世民心目中最佳人选。 要知道他可是李世民夹袋里排名非常靠前的人才,当宰相来培养的。 岳山一直没有说话,在知道造反的地方是华州的时候就知道事情闹不起来,最昏庸无能的皇帝也能轻松处理掉,更何况在座的都是数一数二的大佬。 但越听他就越觉得不对劲,你们这么快就想好处理方法了?就不考虑一下造反的人里面有被裹挟的无知百姓吗? 把他们一起杀了?还是流放?可不管是哪种都太惨了。 所以他马上站出来说道:“诸位,我有还一点疑问。” 李世民这才想起屋子里还有一个人,道:“哦,还没有问过你的意见,说吧你有什么想法。” 岳山道:“你们就这样定性为聚众造反了吗?” 众人一愣,搞不懂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世民反问道:“他们都聚众杀害官兵围堵县城了,难道还不是造反?” 岳山道:“造反的应该只是少数,我觉得大多数百姓都是被裹挟的,总不能一概而论吧。” 李世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看智障一般的看着他。 岳山不知道自己哪里说错了,茫然的摸了摸头。 还是房玄龄替他解了围:“我想我明白岳候的意思了,你是担心朝廷把被裹挟的无辜百姓一起杀了吧?” “难道不是吗?” “自然不是,朝廷会一一甄别的。造反者按律处置,被裹挟的百姓遣返原籍着当地官府监管教育。”房玄龄解释道。 “呃……”岳山那叫一个囧,穿越以来就没这么丢人过。 “哈哈……岳候一片仁心还是很让某佩服的。”房玄龄笑着打趣道。 “哈哈……”众人也跟着大笑起来,连李世民都失声笑了出来。 笑了一会儿,张鸿再次开口道:“不过这些被裹挟的百姓的安置确实是个大问题。” “郑县隐户太多,如果全部落户在当地恐怕永业田不够分。且他们毕竟参加过谋反,聚在一起也是隐患,不若趁此机会把他分散安置。” 众人纷纷点头,这确实是个好办法。把一群参与过造反的人安置在关中大家都不放心,分散迁出去才是最好的。 正所谓故土难离,平时想把这些人迁走千难万难。但现在他们参与了造反,朝廷不杀他们就已经不错了,没人敢反对迁徙。 李世民点点头道:“张尚书乃老成持重之言,那么把这些人安置在哪里合适呢?” 众人开始商量,虽然每个人说的地点不同,但大致方向就两个。 一是北方边疆,朝廷刚刚从东突厥手里夺回大片土地,正需要补充人口。二是岭南,迁徙更多的中原人过去朝廷的统治才能更加长久稳固。 这些人越商量越超纲,很快就从郑县叛军聊到了全国的隐户上面去了。 全国的隐户更多,户部给出的数据在两百万到三百万户之间。 这可不是胡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