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风流_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十九章 前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十九章 前行 (第1/2页)

    )

    十九章前行

    话说,胡体安胡大老爷在入仕前,职业并不是“书生”,甚至,可以说,其从事的工作和“化”这码事根就没什么联系,在当官之前,胡体安是长安城郊区一位拥有上千亩良田的老爷,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或者简单说就是“土财主”。

    后来,托李景俭相公的洪福,国家开始实行售官卖爵制度,胡大爷既是有钱人,也是个有眼光的人,立马便看出其中的前途、钱途所在,于是先花了一笔钱,买了个最低等的勋爵,接着,走动关系,四处钻营,费了不少心机,不差钱的胡老爷终于买了个“官位”,还是个“实授”的肥缺,这就是襄州南潭县县令之职。

    所以说,胡体安虽说已经年过半百,不过这回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次当官,幸好,当官这个活没什么技术难度,只要不是太草包,一般人尽可当得,可问题出就出在,胡老爷实在是个草包中的大草包。

    怎么回事?这事,还要从胡老爷刚来南潭县,第一次坐堂审案说起。

    胡体安刚刚上,什么情况都还没摸熟悉,便急着要开堂问案,好好地当一回青天大老爷,可是一来他根不懂坐堂规矩,二来,胡体安化素质有点低,这便闹了个大笑话。

    第一回升厅审案,刑房书吏先准备好了一张传讯当事人和证人的名单,依公格式,起照例是“计开”两字。

    胡老爷通,又xìng急,惊堂木一拍先用朱笔在“计开”两字上点了一下,喝令“传计开”。

    那刑房书吏肚子里好笑,又不便说筋急转弯,诡词答曰:“计开未到。”

    既然重要证人没到场子自然是不能继续的,胡体安有些悻悻然,不过幸好今rì准备了好几桩案子,就是以防这样的情况出现。

    这一案掠过。又审下一案单上还“计开”为。胡老爷又用朱笔点传。神气地喝:“传人证。”

    书吏无奈。不过既然撒了谎。也只有硬着头皮继续扯下去。仍以“计开未到”为答。

    胡体安这下不干了怒道:“今rì两案俱是‘计开’为。岂敢抗传不到?哼。定是差役私自受贿买放

    说完。马上就要请当值地快班公人吃板子。

    那些刚才还暗笑不已地捕快们。这时才知道城门失火及池鱼。急忙大叫“计开不是个人!”

    最后。一场闹剧在刑房书吏挨了板子收场。胡老爷将自己地羞恼部泄在了倒霉地小吏身上。小吏意是维护老爷地面子想却自讨没趣。这个大笑话很快便传遍了襄州官场被好事者传到了外面。于是。胡老爷上任没多久。便得了个“计开县令”地美称。而如果将这个称呼和那句“计开不是人”联系起来。那就更让人捧腹。

    故事毕竟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事情,虽然能让整个襄州百姓都“骇笑不已”的故事肯定有其原型,也不可能完全没有依据,不过依着丁晋的xìng子,也不能太当真。

    胡体安及南潭县署之所以让他很不满的原因,更关键的是,南潭境内,是整个襄州治安最混乱的地区,盗匪横行,屡剿不灭。

    一个地区的不安定,可能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不过,zhèngfǔ官员的不作为或者昏庸无能,绝对是其中的主因,从这一点来说,丁晋自然无法喜欢胡体安这个下属。

    而在无争山庄的这几rì,他又从窦昭等人口中,知悉了胡县令更多的“丰功伟绩”,于是,丁晋更加厌恶其人。

    待派出去的手下收集到足够的东西后,丁晋便决定不再耽搁时间,一行人启程前往南潭县城。

    在南潭县署,丁晋只待了两rì时间,多是了解南潭的情况和处理一些公务。至于胡体安的事情,他不准备立即摊牌,因为按大周职官制度,刺史虽是县官员的直接领导,但并没有任命罢免的权利。即使是处罚,也有一定的限度,所以说,丁晋如果现在和胡体安翻脸,并不能有效处理掉这个问题人物,而在没有必胜的把握前,丁晋不喜欢给对方充裕的时间反击。

    胡体安这样的无能庸官,自然是留不得,在离开南潭县的时候,虽然丁晋面对送行的胡等人,一副亲切温和的表情,其实心里面已经在盘算如何在弹劾胡体安的公上做章。

    离开南潭后,丁晋的下一站是“城”。城是襄州最重要的三个城市之一,人口和经济实力,排在襄阳之后,在襄州诸县中稳居第二,此外,还有一点让丁晋对其格外关注,那就是城的大盐井和铜矿山,是襄州刺史府重要的税收来源。

    入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