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铁马山河_第二百四十章 风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章 风波 (第3/3页)

='gc2' class='gcontent2'>

    若是董卓还活着的时候,李儒这个贴身谋士兼女婿自是一不二,可现在就很难了。

    再加上西凉军是一个讲求实力的地方,李儒现在手里一穷二白,连半点兵丁也没有,凭什么让那些西凉军的余部听自己的?

    再加上董卓的另一个女婿牛辅已死,还算比较合法的继承人就剩下他一个。一个没闹好,甚至有可能会被人视作是眼中钉rou中刺,就连性命也未必能保得住,到不如跟着这帮青州来客去下青州。

    要是那个严绍真的如传闻中的一样,不定那里会是自己的容身之地。

    对于现在的李儒来讲,一个能容身的地方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不过若是张涧知道了他的想法,恐怕宁可将他放走,也不会把他带回青州去。对张涧而言,可是实在不希望自己的君主跟这样一个人牵扯上关系。

    “既然如此,我们便走吧…”

    再次回头望了一眼长安城,张涧对着李儒跟蔡邕开口道。

    一行人并没有耽搁太长的时间,便策马向着青州的方向跋涉,期间多避让开大路,专走一些偏僻一些的路,虽降慢了度,却让一行人可以避开追捕的身手。

    就如李儒所的一样,忧心于李儒逃走的这件事情,王允并没有派太多的人手去追捕,更重要的是在王允看来,李儒被人救走,那么救人的只会是董卓的旧部,也就是西凉军。

    要是李儒逃了,只会往西边去,不可能会走东边。

    如此一来,追兵便都在西边的位置,就算有部分往东边走的,数量也是少的可怜,根本不会威胁到张涧他们的安全。

    ——————————分割线——————————

    却曹cao在山东站稳跟脚之后,文臣武将许多,便思虑着要将自己的父亲从徐州接回来。

    曹cao的父亲也是一个有来历的,曾经位列三公之一,身份非同一般,不过在董卓乱政之后,曹嵩便离开了洛阳到徐州去避难。作为当时少数没有太多战乱的一个地区,徐州也确实是一个适合避难的地方。

    只是…

    随着关东诸侯都开始为袁家两子而站队,曹cao同陶谦也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不用多,曹cao肯定是倾向于自己袁绍的,早期的曹cao甚至处于依附袁绍的状态。而陶谦则是跟袁术分属一个阵营,彼此的立场并不对付。就这么一直让自己的父亲呆在敌人的地盘上,曹cao自己恐怕也不乐意,生性多疑的他,可不觉得真的打起来了,对手还会君子到好好照顾自己父亲的地步。

    更要紧的是,他对徐州本来就有很多想法,同陶谦却是没什么缓和的余地了。

    这点上陶谦到是显得很是仗义,并没有为难曹嵩的意思,得知曹cao想要将曹嵩接回自己的地盘后,也没有阻拦,反而派遣一部分的兵丁前去护送。问题是,陶谦派去护送的人,有很大的问题…

    张闿…

    在陶谦的帐下,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角色而已,但他原本的身份却是归顺于陶谦的黄巾贼。曹家也算是一个传承许多代的世家,曹嵩本人搬家的时候更是带着巨量的财产,这次也是一样,可以想象被一群原本是黄巾贼的人护送着如此巨额的财富,他们怎么肯能只是看着?

    时夏末秋初,大雨骤至,只得投一古寺歇宿。寺僧接入。嵩安顿家,命张闿将军马屯于两廊。众军衣装都被雨打湿,同声嗟怨。张闿唤手下头目于静处商议曰:“我们本是黄巾馀党,勉强降顺陶谦,未有好处。如今曹家辎重车辆无数,你们欲得富贵不难,只就今夜三更,大家砍将入去,把曹嵩一家杀了,取了财物,同往山中落草。此计何如?”

    所谓的贼性不改,或许就是如此。

    沿途如此的辛苦,本就让这人的部下们叫苦不迭的,又有如此多的财富摆在眼前,只要得手了便是一辈子的富贵,那曹cao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所占据的地方也只有那么一块而已,就算是得罪了,重要离开了山东境内也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麻烦——————再者如此多的财富摆在眼前,恐怕也很难还会再有人考虑那么许多的事情,只是略微思绪了一下,一众人等便点头赞同。

    是夜风雨未息,曹嵩正坐在里面歇息,忽闻四壁喊声大举。曹嵩的儿子曹德提剑出看,才刚刚出门就被人搠死。

    看到这一幕,曹嵩大惊,忙引一妾奔入方丈后,欲越墙而走。只是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妾室实在是养的太肥了,根本就不可能翻过去,曹嵩自己也是年纪老迈,而且也不可能弃妾室不顾,便带着自己的妾室跑到了厕中躲藏,指望着外面的乱军没有现自己两人。

    只能古往今来,这么干的人不知道究竟有多少,可是最后能成功的又有几个?至少曹嵩是没能成功。

    怀抱着肥胖的妾室,曹嵩两人在厕所里面瑟瑟抖,祈求着外面的乱军不要找到自己,可惜上苍并没有眷顾于他。不过一会的功夫,乱军便找到了躲藏在厕中的曹嵩二人,并且将曹嵩击杀。负责护送曹嵩的应劭死命逃脱,投袁绍去了。张闿杀尽曹嵩全家,取了财物,放火烧寺,与五百人逃奔淮南去了。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