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流民 (第3/3页)
国渊与管宁对视一眼,他们都没想到李贤竟然如此客气。
管宁是北海朱虚人,他在途中便听军卒说了李贤的事迹,那时候还以为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可现在,刚一见到李贤,他这种谦恭待人,礼贤下士的态度便引起了管宁的好感。 “都尉客气了,沿途间,我见到不少流民正在往剧县而来,不知都尉打算如何处置?”说话的是国渊,毕竟,李贤点名要见的人是他。 管宁是个谦谦君子,自然不会越俎代庖,强出风头。 好在这问题适才李贤已经与众人商议过了,当下,他便开口说道:“为了支援辽东,库房中粮秣无多,我便想从青州百姓手中暂借些粮秣,等待来年,一并奉还”。 流民对于地方来说宛若豺狼虎豹,一旦安置不妥,他们极有可能反噬一口。 这样反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为了以绝后患,多数郡县严禁流民入境。 北海国之前究竟了数万青州流民,在国渊想来,这一次怕是没有余力照应了。 提出这个流民的问题,原本国渊就存了考校的意思,没想到李贤竟然答人如此出人意料。 库房的粮秣不多了,非但不去向郡府讨要,竟然想出从百姓手中暂借的主意。 能够出这主意,那便说明李贤在乡民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若不然,老百姓哪里会买账? “都尉爱民如此,流民之幸” “若是子尼先生有暇,不如替我负责流民之事,如何?” 国渊没想到甫一见面就有任用。 看得出,李贤对国渊是真的重视。 古人讲究士为知己者死,李贤对国渊的评价早已经传到了辽东 一个国渊便可价值万石粮秣,这句话如果是别人说出来的,众人只会嗤之以鼻,可偏偏说这话的人是李贤。 百战百胜的李贤,众人不禁思虑其中的意义。 儒学大师郑玄闻听之后为国渊加了这么一句评语:“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连郑玄都称之为国之大器的人岂是等闲之辈? “承‘蒙’都尉厚爱,国渊愿效犬马之劳!” 这就是应诺下了。 李贤高兴的很,又收了一个长于内政的人才,往后他后路无忧了。 不过,适才只顾着招呼国渊,把管宁晾在了一旁,李贤急忙说道:“如果幼安先生愿意,也可以统筹流民事宜”。 管宁颇有傲气,哪里肯在这个时候接受邀请?那样的话岂不是显得他不如国渊? “管宁谢过李都尉,不过我常年客居他乡,如今陡然回转,想回乡看看,还请都尉准许” 收了一个国渊已经是意外之喜了,李贤哪里肯再得罪管宁,“幼安先生客气了,天下之大你可自去之”。 这就是还给管宁自由了。 管宁闻听之后很是舒服,至于是走是留,那是以后的事情。 李贤已经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这话,日后若是管宁想‘抽’身离开,李贤自然不好拦阻。 国渊可以说是被请来的,管宁却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若不是李贤态度诚恳,礼贤下士,说不定管宁早就拂袖而去了。 寒冬腊月,早一刻救援,流民存活的机会就大上一分。 关于流民的事情商议妥当之后李贤便急急派人将这命令传达下去。 首先,军卒要准许流民入境,其次,流民营要准备衣物、粮秣,而为了防止宵小滋事,李贤又得将流民编排起来,这样的话才便于管理reads;。 没有国渊之前,李贤忙的天昏地暗,可国渊与管宁加入之后,李贤顿时觉得轻快了很多。 专业的事情就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既然国渊长于屯田,那便将流民‘交’给他,这也算是人尽其用。 安置流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确保公平对待每一人,这样才能让流民心生感‘激’之情,若不然,只会有人心生愤懑。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道理自古皆然。 青州流民听闻李贤的号令之后,家家户户群起响应。 除却必要的粮秣过冬之外,青州百姓都把多余的粮秣拿了出来。 当然了,也有囤积居奇,试图卖出高价的百姓。 对于人世百态,李贤了解的极为透彻,他早就想推行教育政策,可一直缺乏实施者。 后世里,隐约记得管宁就是一个教育家,如果将他收入麾下,那李贤治下军民的素质绝对可以大幅提升。 孔子讲究有教无类,管宁秉承这一理念,一直客居辽东,一生讲学,他曾婉拒曹‘cao’封下的各类官职,只是一心讲学。 相较于国渊劝民农事的道路,管宁走的是讲学授道的路线。 两者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的说法,都是当世名士,足以流放百世的大能。 什么时候才能找个由头把管宁收入麾下呢? 李贤绞尽脑汁,思索了许久。 后来,徐庶又为李贤总结了几个字“投其所好!” 管宁喜欢什么?他喜欢讲学呀,那便找些流民整日里向管宁求学,看他会怎样!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