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论儒释佛正言救赎 (第2/2页)
君臣臣、父父子子教条式的家国文化了,实际上真正的儒学从那时起就已经衰败了。儒学思想确实是以‘孝悌忠信’为基础,但是却最终还是演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稳固政治统治而纳为己用的所谓‘愚忠愚孝’,而真正的‘仁义礼智信’,夫子‘一以贯之的心法’却逐渐的失落了。 如果我们站在佛法的高度来解析这个问题,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佛学系统里不仅全部涵盖了这些‘世间的诸善’,而且更加透彻的从因果真相的角度导入,人们才会真正了解到‘善因善果、恶因恶果’的科学逻辑与因果规律。这样的教导对于教化人心、启迪智慧来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儒家思想不能传续的原因也在于此。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夫子的教导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家庭和睦、人民幸福,但并不能从根源上对治人心‘贪嗔痴’的烦恼病,更不可能出世间解脱这个生死。那个病原体一直在心里发作,在‘理、术、用’三个方面皆不可能完美,而在这三个方面能够做到究竟圆满的唯有‘佛法’。为什么?因为佛法讲的是‘因果律’,修的是‘解脱法’,从世间到出世间,从修五戒十善得人天之果,到修菩提心悟空性入解脱之道,皆有完美的教理和修持方法,方便与智慧双修而足,并且还有一个非常完整严密的‘教育体系’,故称为‘佛教’。 所以,刚才严老说‘佛教’不是宗教,是对的。虽也有一部分宗教的形式,但确实与其他‘宗教’有根本上的区别。不过,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和道家文化已经赋予了中国人骨子里世代沿袭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内涵,才会令得佛法在这片精神沃土上特别容易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所以古代修习佛法的人成就的不计其数,也就是这个因故!因为,古人本性敦厚,感孝敬天,爱人达己,格物致知,比较容易教化。这‘世间的善’与‘出世间的慧’一旦结合,行修起来就非常的快,容易成就。但是,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已经进入释迦牟尼佛授记的末法时代一千多年了,‘人心不古’的事实也不必多言。所以,人性到底要怎么样才能得到‘救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沉静下来好好想想!如果我们的思维还只是局限在‘人性的境界’来探讨这个问题,那真的是谁也救不了谁,因为大家都在水里,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唯有真正的‘超越人性’,所谓‘救赎’才有可能!”
骅幼慈一气说罢,停了下来,却见倪奕鹤不禁轻轻点了点头,却听严老说道:“嗯,一语中的!所以,你还是认为唯有佛法可以拯救人性,对吗?” 骅幼慈望着他轻笑道:“难道不是吗?人性为何堕落?我们说是因为‘欲望的膨胀’,那欲望为何膨胀?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人都想追求快乐,而回避痛苦。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人人都希望能够‘离苦得乐’。不论他求的是财、是名、是利、是色,还是所谓的‘身份认同’,究其本质都是在寻求那个他想要的‘安乐’。不止是人,六道众生悉皆如此。比如猫儿狗儿,你踢它一脚它也会痛苦,你挠挠它的背它也会快乐。所以,‘追寻快乐、回避痛苦’才是众生最原始也是最本质的动机和需求!我这么说你们同意吗?” 倪奕鹤和严老不禁同时点了点头,骅幼慈又继续说道:“所以啊,那就得对症下药啊!佛法是什么?其实就是教导我们如何真正‘离苦得乐’的方法啊,佛教就是‘成佛的教导’,而成佛就是让那个‘快乐’可以清净圆满。故说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说众生皆有快乐的功能和成佛的善根,而让这个快乐清净并且圆满,就是成佛。所以说,众生都可以成佛,因为都想要快乐嘛!只不过凡夫所追逐的那个快乐是有漏的乐,是短暂易失的乐。所以佛说‘有漏皆苦’,哪怕你得到暂时的安乐,可到头来还是苦海无边。唯有‘涅槃寂静’的成佛境界,方能让我们真正出离三界、解脱因果业的系缚而任运自在,并且於这样的‘大乐光明’中恒常的入住,无生无灭。这才是真正的‘救赎之道’!” 骅幼慈一口气说完,不禁深深的呼了一口气。不待两人反应,忽听书房门响了起来,只见严师母推开门笑嘻嘻的站在门口道:“饭好了,你们都聊了一个下午了,肚子该饿了吧!先来吃饭吧!” 三人这才站起身来,严老却微笑着看着骅幼慈道:“如果有机缘的话,我非常想拜会一下你的这位上师,可以吗?”骅幼慈笑道:“当然。我一定会为严老引荐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