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如莲_第234章 论儒释佛正言救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34章 论儒释佛正言救赎 (第1/2页)

    倪奕鹤一直在一旁凝神听着两人的对话,此时不禁和严老一同深深的点了点头,却道:“确实如此。那日咱们谈论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传承的问题,看来这所谓的‘传承’真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么简单。而且佛法文化,听你刚才这么一番分析,却也不仅仅是‘文化’那么单纯了。”

    骅幼慈笑道:“不错。以文人的角度来看‘佛法’,其思维很容易局限在‘哲学’和‘文学’的范畴,认为‘佛法’也不过是几千年人类思想文明演化沉淀的产物,或者认为宗教不过就是人类心灵的安慰剂,却不知佛法实乃‘出世间法’,既不是文学手法创作的神话故事,也不是人类先哲思维和智慧的‘结晶’。终究还是因为对真正的佛法不了解之故,而且这也跟中国历代文人骨子里透着的傲慢与清高习性有关……严老,我这样说可不是有意冒犯,这些确实是我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体会到的一些感悟而已!”

    说罢,却听那严老哈哈一笑,道:“理解理解,其实你批评得是。中国文人的身上确实有你说的这种习性。中国文人自古以来自诩高风亮节,不为五斗米折腰。清高风雅,淡泊名利,或独善其身,或兼济天下。骨子里确实有一种若有似无的高傲和矫情。但社会发展至今,这些文人的品格却也已经被西方崇尚物质的‘金钱文化’所染污,也真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只要一谈到钱,还有什么清高不清高的,你若真不肯同流合污,还得被人戳着脊梁骂你‘假清高’。有时候我也真不知道这个社会究竟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

    此时,却听倪奕鹤道:“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前段时间刚看了一本书,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书里探讨的是人类社会的阶级制度以及身份认同的问题。作者认为,古代社会不论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还是西方的奴隶制度,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泾渭分明,人的命运是从一生下来就被家族血统打上了阶级烙印的,这种烙印虽然以现代社会的观点来看是一种屈辱和被压迫,可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却是一种与生俱来身份认同。贵族生来就是贵族,奴隶生来就是奴隶,平民生来就是平民,他们从一开就知道自己的身份,也明白自己应该怎么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却也安于自己的命运和身份。再看现代的人,正因为现代化的革命打破了这种明显的阶级界限,提倡的是人人平等,但真的平等得了吗?阶级制度虽然没有了,但却并没有真的消除阶层的隔阂。精英阶层还是享受着他们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和心理优势。普通百姓阶层虽然也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真正能超越自己阶层的人又有几个呢?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新的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刚才所说的‘身份认同’。旧制度下的身份被拿走了,社会告诉我们,谁都可以变成精英,可真的实现起来却是那么的难,于是可望而不可得的那种焦虑感油然而生。再加之以西方物质经济价值观建立起来的‘消费型’社会体系,人的欲望不断的膨胀,以前想也不敢想也不会想的东西,现在也敢想了,全都是赤裸裸的欲望。可是,再看看现代的教育,全部都依附于这样的‘消费经济型’社会体系而生,所谓的‘人才’就是你能在这样的体系下产生多大的价值,创造多大的利润,能够多大程度的为‘经济建设’所用。纵使提倡‘德育’,提倡‘人性化教育’,最后也还是沦为点缀和附庸,因为上至国家下至百姓,没有人不关心经济,不关心钱。孔子的育人观点乃是先学做人,务本,立道,学有余力,而以学文。这些仕途经济学问若没有建立在良好的德育基础上,学得越多越是犯罪。以这个观点来观察现代社会的教育,不正好印证了孔老夫子的话吗?”

    严老点头道:“对啊,所以我们才要探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问题嘛!”

    此时,却听骅幼慈轻轻一笑,摇摇头道:“成、住、坏、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性的堕落不可逆转。如果以‘人性’还能拯救‘人性’的话,也不会堕落至今了。儒家的思想、孔老夫子的学说光耀中华民族几千年,但是纵观历史,谁敢说,孔子的思想能够使人性得到救赎?都不必说现代社会了,就是在明清时代,就已经发展为‘假仁假义、迂腐八股’了,《红楼梦》里不都给我们说尽了吗!

    我们再深入一些来分析,儒家思想所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要细说起来,这里面的内涵实际非常的广大,但是到了宋儒时代几乎就完全演变成了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