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盛夏:儒术今方裂 (第1/2页)
偷偷抬眸瞟了一眼她怨念的目光,李世默躬身大拜的姿势埋得更深,大有一副她不原谅他就不起来的架势。 “罢了罢了,”若昭扶额,实在是因为自己过于难堪而不忍直视他,“看了就看了吧,反正也,没东西可看。” 噗…… 确实没东西可看。 李世默嘴唇都咬紫了才忍住没笑出来。 趁着若昭随手翻翻手上的书册,李世默立在一旁,立了半天,想问又不敢,欲言又止几回合。最后还是没忍住。 “《计然策》,你真的看不懂?” 合上那本金陵书局出的《计然策校注》,若昭的指尖有一下没一下地摩挲着书角。 “也……不是?” 复而又翻开,“比如说吧,为商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是常识。为国者,价低则籴,价高则粜,籴粜以均价,这是常用的手段。国之相争,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也很常见。佼佼者如管仲,先鼓励齐人穿鲁缟,鲁人皆觉有利可图而弃农耕务桑麻。有朝一日又禁鲁缟,鲁缟无处可卖,鲁人无粮可入,自然俯首称臣。” 李世默站在一旁,饶有兴味地听,“你明明很懂?” 若昭摊手,实属无奈地撇撇嘴,“我所知就是这些东西,再看不出别的了。人人都懂的道理,如果你提不出来自己的见解,那就是不懂。你能学得会知识,但无法应用裕如,学了就不是自己的。” 她抬眸,环视一周卷帙浩繁的藏书,“你看了那么多书,想必也深有体会吧。有的书,有的领域,一读便能生发出无数的感慨。有的书,读了就是过眼云烟。甚至还会,心生反感。” “那你喜欢什么?”想到那本随着她从七岁到二十一岁,至今还放在案头上的书,李世默忽然福至心灵,“《韩非子》?” 若昭眨着一双眼看他许久,“风又不长眼,不小心翻到了啊?” “那个,我真,不是故意的。” 顿觉解释得太过敷衍,李世默忙道:“你之前不是说想吃冰酪,我今日叫人备了,权当赔礼道歉。我们到里边说?” 所谓里边,就是指书桌旁屏风后的空间。一块跪坐的软垫一方矮几,还有张一人宽的榻,榻上铺了软垫和竹席。夏日竹席冰凉沁骨,似乎是怕她着凉,又在玉簟上仔仔细细铺了一层素绢。 “你说韩非这位吧,他写的东西是残酷了些,我小时候也这么觉得,”若昭懒懒地倚在竹簟上,窗外的阳光透过窗纸,又经过夹道书架的束缚,有着安分守己的规矩,和与世疏离的朦胧。 “可长大之后却觉着,他说的真在理。千年之前的秦政至今,无休无止的权术、斗争、变革,似乎都延续着他这套说法。君主维持着无上的权威,围绕着权威,一干人等争夺撕抢。玉璧既已入怀,如果你不算计别人,自有别人算计着你。” 李世默将拎进来的食盒打开,取出两碗白如嫩豆腐的冰酪。他触了触冰裂纹的瓷碗壁,还有点凉,暂且放在一边,稍微热些再递给她。 “你好像,对人性,不抱信心。” “总有人能身负黑暗心向光明,”若昭的目光望进他清如水的眸子中,“但不是所有人。既然要防患于未然,就应不惮于最坏的恶意揣测人心。” 她幽幽叹了口气,“很累,但不得不这么做。” “所以我赞同商、韩之流的主张,既然无法让所有人都向善,那就想办法让所有人不为恶。统一法度,这是最好的办法。” 李世默跪坐在软垫上,微微前倾,“这就是你所说的,律法不可不壹?” 若昭颔首,“也是《商君书》所言。” “但你有没有发现,”斜倚有些累,若昭换成了仰躺的姿势,脑袋下的枕头似合着她的心意一般,高低正好,舒适而惬意。她看着斜上方高远的屋顶,眼底有些疲惫和迷茫。 “侠以武犯禁。这是韩非最著名的话之一。而偏偏,风波庄,却是个因侠义而聚在一起的帮派。” “我认同韩非的观点,季布一诺千金,拥戴他的人因此违背法度将其藏匿家中。那换一个犯法逃逸,但有恩于人的侠士呢?恩公有难,理应助他一臂之力。而于国法,这就是乱党之因。风波庄因义而聚,因此,我不得不用更加严厉的规定,保证风波庄每一个人不为恶。但偏偏更严厉的规定,是与国家法度相违背的。” “可是你创立风波庄的本意,是救助无辜百姓。” “你说的对,他们无路可去,我尚且能凭一己之力,为之提供庇佑。但你有没有想过,”她侧了侧眸子,“风波庄存在的本身,就是不合理的。” 李世默试了试冰酪的温度,比之前好多了,遂放入她手中,“不急,边吃便说。” 冰酪的凉意还未彻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