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三十三章 刺激经济 (第3/3页)
京织造院一个月,也才织造六千匹……”
赵煦笑起来,对这位太皇太后道:“太母不是一直教导孙臣要藏富于民吗?” “孙儿觉得,现在不错……百姓得了好处,国家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双赢!” 太皇太后楞了一下,想起了昨日,驸马都尉王师约家的命妇入宫请安,和她提起过,说是:汴京百姓,皆颂娘娘圣德,官家慈悲…… 而且,想想也就一千多匹绢布,价值三四千贯罢了。 后面就算再来十万个麻袋,总支出也不到万贯。 便不再多言。 赵煦则微笑着,他现在已经完全掌握了探事司。 不止石得一,探事司下面主要负责的内臣,如今也都对他表达了忠诚。 如此一来,这个特务机构就彻底成了他的眼睛和嘴巴了。 每天,探事司的人都会将汴京城的事情,细分整理然后上奏。 由冯景或者石得一,借着请安或者赵煦读书的空隙报告。 所以,赵煦很清楚,现在汴京城在发生什么? 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业生产,正在逐渐蔓延。 等到这次秋汛过后,这种生产方式就将通过这次的方法,普及到整个汴京城。 而不再仅仅只是果子行、绫锦院、织造院、东染院及其附近百姓得生计。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就业率大增,人民收入提高。 作为大宋天子,赵煦自然知晓,这种情况对他是有利可图的。 所以,订单不能停! 于是,赵煦回头,就再次给蔡京下诏。 命他在汴京城张榜采购竹筐、木框、编织物。 至于钱? 赵煦比谁都知道,钱或者绢布给了百姓,百姓会和那些大户一样,捂在手里吗? 必然不能,他们的房租、水费、吃食、燃料…… 样样要钱! 所以钱到他们手里,根本不可能存太久,就会随着日常生活的支出,进入商品贸易循环。 同样,大宋的军人能存钱吗? 不能! 赵煦太清楚那些底层的禁军、厢军了。 措大的心思,从来只有钱孔大! 他们有钱就会去消费——吃喝嫖赌! 所以,赵煦现在其实在给大宋经济注入活力。 让钱流动起来! 金融只有流动,才会产生效益。 这是赵煦在现代学到的知识。 注:北宋绫锦院和地方织造院,在熙宁-元丰时代,都进行了大量改革。 譬如吕大防在成都任上,建立了成都绫锦院,就将大部分繁琐工作,外包给民间。 官府只主导关键工序,大大提高了蜀锦产量。 在汴京,新党的主持下,绫锦院和织造院都进行了改革。 改革措施主要是将过去的官府定额,改为不定额。 也不再限制女工的工作时间,只按质量和数量给钱,效益大增。 而北宋前中期最有活力的民间纺织业,是在四川的梓州。 根据史料记载仁宗明道年间,因为仁宗下诏禁奢侈,不要官府采购好看的丝绸了,于是景佑三年新知梓州张逸上奏‘梓州机织户数千家,因明道二年敕,每年绫织三分只卖一分,民户贫不能活,乞于元买数十分中卖五分……’ 皇帝想节俭,减少了对梓州丝织品的采购量,本意想立人设,反而搞得民间大量从业者破产…… 于是,仁宗很快就恢复了过去的政策——别五分了,朕全要了。 于是梓州纺织业满血复活。 北宋时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期。 一方面,民间商业兴盛,另一方面宫有制经济也很昌盛…… 是的,北宋皇帝是最大的垄断商人和地主。 官田、官户、受国家控制的工匠,数之不尽。 现在大家知道,神宗的钱哪里来的了吧? 除了吴居厚这样的人帮他刮地皮外,就是靠着宫有制捞钱创造的收益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