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52【朝堂是人情世故】 (第2/2页)
致这项政令成了摆设。而今陛下治下,补官清明,勤恳勉力,定会与伪宋不同。” 史文辉问道:“十年之后,纵然获得自由身,可还是没有生计,如何活下去?” 赵鼎出谋划策道:“可改买为雇,勒令买方如雇佣一般,支付工钱。期满后,若主仆相处愉快,还可续签雇佣契约,若不满主家,则一拍两散,十年工钱积攒下来,回乡也足以过活。” 赵霆提议道:“十年太长,变数太多,或可改为五年。” 一众文官你一言我一语,群策群力,很快将这项政策的漏洞一一补上。 最后,韩桢拍板决定,将这项政策纳入大齐律之中,命内阁拟旨,昭告天下。 议事结束,接下来就到了官员们最期待,也最喜欢的环节了。 发红包! 刘昌率领太府寺的内侍们,手中捧着厚厚一叠红包,挨个发放。 山东一系的官员都已经见怪不怪了,谢鼎等人接过红包,笑着道了声谢,便塞入袖兜之中。 赵鼎却有些懵了,拿着红包,满脸茫然之色。 红包上,用漂亮的梅花小楷写着孟郊登科之时的得意之作。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右下角还有自己的名字。 左右看了看,他压低声音道:“刘尚书,这是何意?”
刘宓笑呵呵地解释道:“呵呵,这是陛下给我等谋的福利。” “福利?” 赵鼎挑了挑眉。 刘宓点点头:“不错。今岁官员多了,分到手的兴许会少一些,按照赵尚书的官位品阶,本官估摸着能有三万余贯。不过海贸即将展开,明岁的福利想来应是能翻上一番。” 三万余贯? 赵鼎手一抖,颤声道:“竟这般多!” 他这个尚书的俸禄,其实并不高,满打满算,一年下来也就五六千贯。 比之在赵宋当八品官之时,高不了多少。 结果官家一出手就是三万余贯,这让他如何不惊讶。 刘宓安慰道:“赵尚书宽心,这笔钱乃是贸易院经商所得,拿的光明正大,谁都挑不出理。” “多谢刘尚书解惑。” 赵鼎拱拱手,面色欣喜的将红包塞进袖兜之中。 京师消费太高,他如今还租住在外城的巷子里,生活也拮据的紧。 如今有了这笔钱,总算可以搬进内城了,往后上下差也能方便一些。 顺便,再将老家的妻儿老小接来。 此时,大殿中气氛热烈,一众官员满脸笑意的互相拱手,互道恭喜。 陈东捏着红包,面色变幻,正欲开口,却发现肩头被人按住。 转头看去,发现按住肩头大手的主人是何栗,他皱眉道:“何府尹这是何意?” “唉!” 何栗微微叹了口气,轻声道:“本官知你性情刚烈,眼中揉不得沙子,可需知刚则易折。这朝堂之上,讲的是人情世故。” 陈东冷笑道:“何府尹觉得这红包拿的安心?” 闻言,何栗不由摇头苦笑:“你自入京师,便一直居于太学,吃住不愁,一应有公中供应。你可知城中房价几何?养活一家老小,每月需几贯钱?赵尚书一部之长,如今还租住在外城胡同小巷,与三五家百姓挤在一个小院中。” “或许赵尚书不在乎,可其他同僚呢?陛下有句话说的好,这天下人不外乎名利二字,有人想名留青史,自然也有人只为求财,寒窗苦读数十载,到头来入朝为官,还不如一介商贾,这些同僚会怎么想?久而久之,便会铤而走险,行贪污腐败,官商勾结之事。” 沉默了片刻,陈东拱手道:“何府尹说的是,本官受教了!” “孺子可教也。” 何栗面色欣慰,抚须轻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