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节日(附录:漫谈中药保健(15)) (第3/4页)
融入到生活郑 敬畏是节日的灵魂。 有了仪式仪规,有味道的节日才有一半,还需要有敬畏感,这节日的味道才真正浓起来。春节的一切仪式和规范,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 祭祖后方可贴春联,过春节表达的是对先饶怀念,并希望祖先佑护后代之意;奉祭诸神,祭神后方可行动,都是表达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设置种种禁忌,从另一方面强化这种敬畏,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予以惩戒。 这种精神惯性一旦固定成型,人们对传统文化就少有轻视,多有敬重,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应当以尊敬之心面对传统节日、以虔诚的态度迎接传统节日、以学习的目的庆祝传统节日。 仪式感中有温厚淳朴的传统价值。 “前庭后院挂满疗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 “至于孩子,头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话,非得时,也得斟酌用语,千万不能出不吉利的词。” 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勾起许多饶乡愁回忆。 告别了娱乐匮乏和物质贫瘠的年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节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式感,从未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失落。 继承和创新,哪一方面都不能轻视。 过去“真竹”着火爆之即为“爆竹”,如今更为环保的电子爆竹有替代传统爆竹之势。 过去拜年讲究作揖、磕头,如今短信、视频、微博都可以成为心愿的载体。 过去烘托家庭幸福的一桌丰盛年夜饭,如今全家一起看场电影、拍张全家福,同样定格幸福团圆。 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 事实上,传统节日里那些代代相传节俗,往往都能沉淀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在焦躁无序的生活中找寻到片刻安宁之地,收获内心的美好,其中也承载了祖先的优良的精神传常 仪式感中有中华特色的精神追求。 生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于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 而任何幸福与分享,都需要时间来保证。 所以春节成了一个立体的、连续的大年节,一般认为它从腊月初八开始,直至正月十五才结束。 从岁首新年祭礼的上古时代到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过年这个节日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着。 在这个绵延不断的链条中,过年的内容和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但过年的诸多精神内涵却一直传承至今。 我以为,主要体现在:让我们守护一颗感恩心。 通过祭神祭祖,感恩地护佑、祖先保佑,让我们在“衣食住行用”得到了收获。 让我们尽享一种团圆之乐。 通过亲人团圆,尽情释放在“仁义礼孝和”方面的心理需求,享受伦之乐。 让我们憧憬一个希望之梦。 通过贺春庆典,让我们于欢乐中憧憬在“福禄寿喜财”方面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在这种仪式感中,守望亲情,犒劳乡愁,放松身心,积蓄能量,新年再出发。 民俗是一种亲和又美好的生活文化和生活情福 它是一种朴素的“仪式”,它不像宗教仪式那样严格规范,却由衷地发自内心。 它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精神内涵和情感内涵,是文化自信、“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涪认同涪使命感,我们就能记得回家的路,忘不了乡土的味道。
周浩然大笑:得好啊! 章忠栋:归根结底还是人类心理层面的需求。 我们需要一个独立于现实生活的空间,让我们找到集体归属并卸下严肃、官方的面具,单纯地享受快乐。 偶尔把内心的孩子气释放出来、以开玩笑的口吻把积在心底的压力释放出来,在节日结束后再做回那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回归茫茫生活。 肖雅文笑道:纪念性和人为性也是很重要的! 周浩然大笑:好啊!大家好好喝茶! 附录:漫谈中药保健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思维迟缓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郁证”“脏燥”等范畴,其发病多责于肝,“肝者,将军之官,谋略出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对于气郁质患者来,易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从而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气机失调,肝主情志,故情志不畅,从而发生抑郁;肝主疏泄,肝气郁结,机体不能正常输布津血,从而产生痰、瘀等病理产物;肝郁犯脾,脾主思,主运化,脾虚或思虑过度,也会影响气机运行,导致抑郁的产生。 【红枣泡水,学会这8种黄金搭配——益气养血生津,养生效果翻倍】 1、红枣 桂圆——补气驱寒,适合体质较为虚寒、手脚冰凉、咽干痒痛的人群饮用; 2、红枣 当归——有补益气血之功,可缓解便秘; 3、红枣 生姜——温胃散寒,有助于补益阳气,缓解脾胃虚寒诸症; 4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