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高警花和她的矮丈夫(附《圆觉经》讲记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高警花和她的矮丈夫(附《圆觉经》讲记九) (第3/3页)

悟的心在观照。所以,有照、有觉,都是通往圆觉的障碍。必须做到“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这才是登地菩萨应有的境界。就好像有人自己砍下了头,砍头之前能砍的人是他自己,可是一旦头已砍下,也就无所谓能砍头的人了。

    菩萨以有照有觉的碍心,去断除照觉形成的障碍,当菩萨放下有照有觉的碍心,碍心灭时则一切寂灭无碍,也就不存在谁去灭除障碍了。

    经典所言就如同我们用手指去指月亮,当顺着手指看到月亮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刚才指着月亮的手指并不是月亮,那挂在上的才是月亮。一切如来种种言,目的就是要开示菩萨令其觉悟。言本身就如同标月之指,不可执着、不可错认。上述境界是已入十地的菩萨所具有的随顺觉性。

    这段经文描述的是如来随顺觉性的状态。众生一旦成佛,那么,原先的一切障碍一下子就变成了清净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这一段是禅宗祖师们所持的随顺觉性。那些修习禅宗法门的菩萨及末世众生,因为明白“心即是佛”的道理,所以能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妄的幻想,真正做到了苍雪大师所的:“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即使心中生起了妄念,也可以“于诸妄心,亦不息灭”,只要认定“心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的念头,就可以做到“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们学佛的人往往认为妄想是不对的,妄想来了,就想着要努力去克制。其实有妄想很正常,是人都会有妄想,能够坦然面对,没有分别妄想的心就够了。

    更进一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当我们心意坦然的时候,对于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不加分别,更不去考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这样就能做到无所挂碍,做到万缘放下。

    但做到如此这般的前提一定是有正确的正知见,既是已经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不然在世间混淆了是非,错乱了因果,也不是真修行人之所为。

    这有一则马祖道一禅师坐禅的公案:

    马祖道一禅师,二十六岁时在衡山传法院结庵而住,修习坐禅。当时怀让禅师住持般若寺,得知马祖每坐禅,是一个值得造就的人,便前往传法院接引他。

    一见面,怀让就问:“你整日坐禅为了什么”

    马祖回答:“为的是成佛。”

    怀让听后,一言不发,取了一块青砖在庙前的石头上磨了起来。

    马祖见此十分惊异,问怀让:“你磨砖干什么?”

    怀让回答:“我打算把它磨成一面镜子。”

    马祖困惑不解:“石砖怎么能磨成镜呢”

    怀让反问:“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马祖听后顿时醒悟,立刻俯首向怀让请教:“依你之见,怎样才是正确的成佛之道?”

    怀让问马祖:“这好比牛驾车,当车子不走的时候,是打车还是打牛呢?”

    马祖不知该如何回答,沉默不言。

    怀让继续:“你坐禅的目的是为成佛,那么禅并不限于坐卧的形式。因为佛法无所不在,没有固定的形相。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不应该有取舍的执着。所以,单靠坐禅不可能悟道成佛。”

    马祖道一听了这番话,豁然开悟。

    他恭敬地向怀让行了一个大礼,然后问:“如何用心,才能达到绝对的最高境界”

    怀让回答:“你学习明心见性的禅法,如同播撒种子,而我教导你的禅法要旨,好比降甘露。只要机缘契合,就可以了悟绝对本体。”

    马祖又追问:“绝对本体既不是物质,又不是形相,怎样才能体证到它呢?”

    怀让回答:“明心见性同不执着物相都一样可以悟道。心性包含一切种子,遇甘露即可萌发,既无固定的形相,也没有成功与败坏的分别。”

    从此以后,马祖跟随怀让学禅,十年后大有所获。怀让去世后,马祖继承了他的衣钵。

    “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不应该有取舍的执着”。这应该算是“禅师随顺觉性”在修学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了。

    具有禅师随顺觉性的人,可不是一般的众生,他们在过去世积累了大量功德,曾经供养过百千万亿位的佛和菩萨,培植坚固的善德基础,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智慧和信心。

    “佛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在佛陀看来,这些众生将来一定能够通达真空妙有一切法门,成就一切种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