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高警花和她的矮丈夫(附《圆觉经》讲记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高警花和她的矮丈夫(附《圆觉经》讲记九) (第2/3页)



    慧忠国师因为感激侍者为他辛辛苦苦服务了三十年,想对他有所报答,帮助他早点开悟。

    一,国师呼唤一声:“侍者!”

    侍者赶忙跑来问:“国师,要我做什么?”

    “不做什么。”国师对着侍者摇摇头。

    不一会儿,国师又叫:“侍者!”

    侍者仍然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国师面前发问:

    “国师,要我做什么?”

    国师再度摇了摇头。

    如此往复多次。国师改口了,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这次充满疑惑地走过来问:“国师,您在叫谁呀?”

    国师明白地开示他:“这里没有旁人,当然是在叫你啦!”

    侍者茫然地对国师:“国师,您别拿我开涮啦,我就是个侍者,哪里敢称是佛祖呢?”

    慧忠国师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唉!服侍了我这么多年,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了你啊!其实,应该是你辜负了我才对!”

    侍者依然不解,只是一再强调:“无论如何我都不会辜负国师,相信国师您也不可能辜负我的”。

    慧忠国师只得一声叹息:“你啊!已经辜负我啦!”

    在这则公案里,国师想要告诉侍者的是众生与佛本性平等、无有差别的道理,可是侍者执着于表相,将佛与众生截然对立,因而让国师发出“你辜负了我”的感叹。

    事实上,在凡夫众生来,当我们的境界还没有达到菩萨的高度时,有此想法的人又岂止侍者一人呢?这正是佛《圆觉经》想要破除的错误知见。

    在肯定众生与菩萨在圆觉自性问题上本来平等之后,佛陀进一步指出了五种不同的随顺觉性,即: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禅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执着于有实在的自我,并以自我为中心生起种种贪爱,不明白念念生灭无常的道理,对财、食、名、色、睡等五欲境界生起执着,对不合自己心意的境相生起憎恶。倘若遇到好的道友和善知识,开示教导,使得自己觉悟到本具的清净圆觉自性,从而明了生灭不过是妄识所见,所谓自性也都是因为自己的身心劳役思虑的结果。

    上面的是,普通凡夫因为迷惑,生起种种妄见和妄执。另有一种境界稍高一些的凡夫,他们明白生死是妄想劳虑所致,因而断除妄想和劳虑,进入色界和无色界,感受到一分法界的清净。

    可是由于他们以永断劳虑后所获得的清净心为目的,对于定中的清净境界产生执着,于是他们所获得的一分清净成为了自己继续修行的障碍。从而不能够真正体悟到圆满觉性的清净自在。这被称为“凡夫随顺觉性”。

    菩萨达到无劳虑的定心清净后,发现自己还有种种知见,一旦有了知见就会成为见解上的障碍。

    经文“一切菩萨,见解为碍”,就是指初学圆觉法门的菩萨,虽然明白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互相含摄、遍满十方的道理,但是这种圆觉清净的见解,落入了思惟分别,因而会成为真正觉悟解脱的障碍,停留在“见觉”的阶段。一旦另有觉悟的心与万法分离,就是觉悟不圆满,就会“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这就是登地以前的菩萨所具有的随顺觉性。登地以前的菩萨分为上中下三种根机,上根菩萨是十回向的菩萨、中根是十行的菩萨、下根就是十信的菩萨。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yin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前面所提到的障碍,有凡夫被“净”碍、初学菩萨被“解”碍、未登地菩萨被“觉”碍,都是因为迷于心识或迷于幻境,而有心、境之间的对立。未登地菩萨如果继续修行就会发现“有照有觉,俱名障碍”。

    有照,就是有能观察外境的心与所观察之外境;有觉,就是有能觉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