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沉重的响铃岩(附录《圆觉经》讲记(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沉重的响铃岩(附录《圆觉经》讲记(七)) (第3/3页)

是两边的河岸在后退。

    陷于生死轮回中的众生想要分辨圆满觉悟的性状,情况就跟上述的例子差不多啊!

    “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见空华;患翳若除,不可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华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华灭于空时,不可言:‘虚空何时更起空华?’何以故?空本无华,非起灭故。生死涅盘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

    诸位菩萨,种种旋转没有停止,要那些令人错觉的旋转景象先停住不动,尚且不可得,何况轮转生死的污垢之心都还没有清净,又怎么可能用这种污垢之心来观想佛的圆觉之性呢?也正是因为你们想要用污垢之心去观想佛的圆觉,所以才会生起金刚藏菩萨刚刚所问的三个疑惑。

    幻翳,是由于眼睛的毛病生起的错觉,有时候甚至会突然感觉到虚空中飘着一朵朵花。佛陀指出,金刚藏菩萨提出的三个疑惑,就好像是患有眼病的人,妄见空中有花。一旦眼病根除了,我们也不能,眼睛可能会在什么时候再次生起一切诸种疾患。

    为什么呢?因为眼病与花两种事物之间并没有一种相互待缘的关系,也就是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就好像我们看到空中的花消失了,不能再起疑问——虚空中什么时候会再生起花朵呢?为什么呢?

    因为空中本来就没有花,空中的花也就谈不上何时生起、何时消失。生死与涅盘,同起同灭。玄妙的觉悟圆满普照,远离于一切空花和眼病,不可以花、翳在什么时候生起,也不可遍满法界的圆觉妙心什么时候还会迷惑。

    “善男子,当知虚空非是暂有,亦非暂无,况复如来圆觉随顺而为虚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销金矿,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矿,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言:‘本非成就。’如来圆觉亦复如是。”

    各位菩萨,你们现在看到的虚空既不是暂时的有,也不是暂时的无。涅盘与生死、佛与众生、觉与迷,同样也不是暂时的有无。如果你随顺了如来圆觉妙心,就会知道圆觉妙心就好像虚空一样,本来平等、非有非无,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我们在生产黄金的时候,是通过冶炼金矿来获取金子。可是金子并不是在冶炼金矿之后才有的,而是本来就有金子在金矿郑当矿石变成金子后,金子也就不会再重新还原成矿石。哪怕经历无穷无尽的岁月,金子的特性也不会丧失、损坏。所以,不应该金子的自性本来没樱如来圆满觉悟之性,与金子的道理是一样的。

    “善男子,一切如来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盘,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无妄轮回及非轮回。”

    “善男子,但诸声闻所圆境界,身心语言皆悉断灭,终不能至彼之亲证所现涅盘,何况能以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是故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

    一切如来玄妙圆满觉悟之心,本来就没有菩提或者涅盘,也没有成佛或者不成佛,更没有由妄见引起的轮回与不轮回的种种法。

    声闻乘人,也就是阿罗汉们,证悟解脱时,虽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是终究不可能达到圆满的涅盘状态。因为阿罗汉只觉悟到了万法的空性,这种觉悟境界在佛菩萨看来只是个的觉悟。

    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就只在身心现前境界的范围内觉悟解脱自在,但是现前境界之外的大千世界如何的因缘变化,他们就不再多想也无从知晓。菩萨要圆满成佛,则必须觉悟到大千世界的一切都在圆满觉性之郑

    阿罗汉用远离身心语言的方式觉悟的智慧,尚且无法知晓佛的圆觉境界,更何况众生是用迷惑的思惟心去揣度佛的圆觉境界呢?这种情况就好像是用萤火虫来烧毁须弥山,怎么可能点得着呢?

    用有轮回的心生起轮回知见,再用这种知见去猜度佛陀的觉悟境界,甚至想深入到佛陀的智慧海洋之中,这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境地。因此,佛陀告诫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要先断除无始的轮回根本,然后才能觉悟到佛的圆满本性。

    “善男子,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善男子,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思想皆是由于“六尘妄想缘气”,并非实有心体,思想不是真正的心,就像眼病引起的虚空之花一样,是假的,是幻的,是不能恒久的,是空的。用这种虚幻不实的思惟,自作聪明,自以为是,来测度分辨佛的境界,就好像用虚幻的空花,去期待结出虚幻的空果。以一个妄想来论证另一个妄想,妄想展转反复,越来越多,是根本错误的思惟。

    基于上述道理,佛陀在末尾对金刚藏菩萨的提问方式给予了婉转的批评。

    浮心,是浮躁不实的心态;巧见,是缺乏智慧的聪明。浮躁不实的心态,无论有着多少聪明,都无法成就佛的圆觉方便法门。如以金刚藏菩萨用这样的分别心来提问,是不正确的问道方式。

    佛陀告诫金刚藏菩萨应该知道如来的寂灭清净自性,不会有开始,也不会有结束,无始无终,无去无来,无边无际。

    假如以一般凡夫众生的妄想心、轮回心,来臆测佛的境界,用妄想心来修道,永远只能在妄想中打转。如此学佛修道,只是在轮回中打滚而已。不管你修多久,始终在轮回中不得解脱,永远达不到佛的境界。

    众生本来是佛,是否就可以不用修行呢?佛的回答是:“不斜。就好像我们挖到了金矿,金矿必须加以锻炼销熔,去掉杂质,炼成纯金,才有价值。可是黄金并不是因为经过销熔才产生出来的,而是原本就存于矿中,把其他杂质去掉后,留下来的就是我们看到的黄金。

    我们无始劫来的修行,最后成佛了,成什么佛?成本来佛。圆觉清净的佛性虽然没有改变,原本就存在,但是不能不修。

    修行就是销金,金矿不经过销熔,不把杂质去掉,就没有办法锻炼出黄金来。一旦成为纯金后,就不会再夹杂其他金属了。生死与涅盘、凡夫及诸佛,这些都是幻化假相。我们的思想同样也是幻化不实的假相。何况一切都是假的、空的。只有把这些妄想心真正去除了,才有可能觉悟清净佛性,进入圆觉境界。

    到这里,我们已经领略了四位菩萨与佛陀的问答。第一文殊菩萨,第二普贤菩萨,第三普眼菩萨,第四金刚藏菩萨。这四位菩萨属于同一组,所问的是无上大法,可以是顿悟法门。

    接下来的四位菩萨,也就是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辨音菩萨,这四位菩萨代表着渐修法门,代表了声闻、缘觉、菩萨三衬诉求。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