缆镇语录_梅与三十八子女(附《圆觉经》讲记(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梅与三十八子女(附《圆觉经》讲记(二)) (第3/3页)

妄心幻执,带来的后果就是,不仅使众生执着虚空为实有自性,而且还对于这种幻相深信不疑。正是由于这种种的错误认识和虚妄执着,使得我们轮转于生死苦海之中难以出离。这就是无明。

    那么面对无始以来的无明执着,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关于“永断无明”的问题,佛: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名轮转生死。

    众位菩萨:刚才所的这种无明,本身并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就好像我们在做梦时梦到的境界,在梦里不能它不存在,但是当我们从梦中醒来,梦境立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就好像是空中见到的花朵一样,最终仍消失于虚空之中,并没有一个非常实在和确定的消失处。为什么这样呢?

    因为它本来就虚幻不实,本来就没有真实生起过。一切众生,在一个本无所谓生灭的境界中妄见有所生灭,因此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轮转生死”。

    ■如何保证众生不会堕入邪见?

    无明虽然虚幻不实,可是众生却难以断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证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入邪见之中呢?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无知觉性,英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一切众生都是处于无生之中,但他们却妄见有生有灭,因此就轮转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

    众位菩萨,像如来那样因地修行获得圆满觉悟的人,必定掌握了空花无实的道理,因而不会在生死苦海中轮转不息,如来的身心也不可能经受生死轮转的束缚。

    并不是佛采取了什么办法让这种轮回停止,而是因为实在没有什么轮回的本性可寻。修行之人知道生死犹如空花,就能觉悟到生死幻象的本性是无生死。而觉悟当下的知觉心,犹如虚空,觉悟觉性本空的知觉心也是空花之相。

    既然知觉之心能够证知有空花之相,就不能没有知觉之心。不执着于知觉之心实英也不否认知觉之心的作用,这就是在朝向觉悟清净真如的本质迈进。为什么有无俱遣就是随顺觉悟呢?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校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佛陀进一步解释:因为觉悟时的清净心犹如虚空性一样,没有体相,也没有运动。在如来藏的显现中,没有独立的法的存在,因而没有法生也没有法灭,也没有执着法有法无的知见。

    如来藏是众生本具的光明智慧之心,是一切法互融互摄的重重无尽的玄妙之境。在如来藏的清净大海中,没有知见、没有起灭,因而也就没有大、范围、方位,正因为如来藏本身没有大、范围和方位的分别,所以它才能够圆满无碍、遍布十方。

    这就是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应该树立的观念和知见。以这种观念和知见为支撑,菩萨能够在修大乘法门的过程中,发起清净觉悟之心。末法时代的众生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修行,也能够不堕入邪知邪见之郑

    2

    佛陀的总结

    有,不是真有;无,不是实无。有无两边、空有之见,不能相互对立、彼此否定,而是应该不着二边、行于中道,当知非有非无的圆融境界、空有不二的如来藏世界,才是佛陀宣的圆觉世界。

    再回到经文,回答完文殊菩萨的三个问题,为了加深印象,佛陀特意用偈颂的形式将上述内容进行了归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

    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

    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

    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

    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这段偈颂的意思是:文殊菩萨你要知道,所有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修行的基础,也就是开始的第一步,都是从自己的内心求得般若、智慧和觉悟。

    觉悟通达无明,自性本来是空,无明、妄想、业力,有如空花,自生自灭。了解到这一点,众生就可以免除在生死中流转。

    又好像做梦的时候,喜、怒、哀、乐样样俱全,醒来后却什么都没有了。无明也是如此,如同我们要发脾气,忽然一想,不值得,气死了才划不来,笑一笑,气也就消了。这时候,气愤哪里去了呢?

    无所来去,等于醒时,梦中幻境皆不可得。能够使我们觉悟的觉悟之心,就像是虚空一样不可执有也不可执无,在一切平等、如如不动中,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达遍满十方、无所不在的真如法性,从而得道成佛。

    以上是大智慧的文殊菩萨提出问题,佛陀加以解答。学佛的第一步是智慧,最后成佛的也是智慧。佛法是智慧的成就,不是盲目的迷信。去除无明、发明智慧,是学佛者的第一要务,也是本经之所以由文殊菩萨带头提问的缘故。

    文殊菩萨代替我们问无明妄想如何了断?佛答复无明烦恼自性本空,不用你去空他,如空中之虚花,自来自去,自生自灭。能起烦恼妄想的心,本来没有动摇过,用不着去除它。懂得了这个道理,当下一念清净,还有什么放得下放不下的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