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姑苏金陵走(附录:《宝积经》40) (第2/7页)
一楼是“寒拾殿”,这也是寒山寺里的一大特色,殿的正中供奉着寒山、拾得两位高僧的泥塑金身像,拾得举持荷花,寒山捧托食盒,这便是“和合二仙”的由来了。 他们纯朴浑厚,嬉笑见神。我凝视着他们的塑像,忽然仿佛看到了佛祖手拈婆罗花时的禅意,更看到了摩柯伽叶参悟后报与的会心一笑。 在寒、拾塑像的背面立一巨碑,嵌有千手观音、韦驮和关公等人物的画像石刻,上有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状元石韫玉的篆书“现千手眼”。 殿内左右壁嵌有南宋书法家张即之所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共二十七石。后面还有董其昌、毕懋康、林则徐、俞樾等饶题跋共十一石。 游寒山寺,总想观赏一下钟楼,钟楼就在寒拾殿的旁边,步入大殿南侧“性空世界”的月门,可以望见绿树掩映的钟楼,翼然如亭。钟楼为二层,是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 走进钟楼,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展示在我们眼前的钟楼建筑和这里的钟,早就不是诗人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据记载,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那口大钟也早已不知下落。目前的这口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重铸的,由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绕梁,距今有100多年的历史。 僧人撞钟之所以要敲108下,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每年有12个月、24节气、72候,相加正好是108,敲钟108下,表示一年的终结,有除旧迎新的意思。 二是依照佛教传,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种烦恼,钟响108次,饶所有烦恼便可消除。 每年除夕之夜,中外游人云集寒山寺,聆听钟楼中发出的一百零八响钟声,在悠扬的钟声中辞旧迎新,祈祷平安。 我们从钟楼一路看着明清风貌的建筑过来,普明塔院马上就出现在眼前了,蓦然看到大唐风范,油然而生思古之幽情。 普明宝塔是“一寺标帜”,是塔院的主体建筑,也是寒山寺的最高点。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开山之塔的形制与层高,无史料可据。 寺经几焚,塔遭三毁。 然建塔之志不灭,建塔宏愿常萌。 经秋爽法师鼎力,复巍峨宝塔,辟威仪塔院,唤唐风重新,使塔影再现。 普明宝塔为仿唐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2米。宝塔的建筑蓝图,是以敦煌壁画中唐塔造型为样本,同时参考山西五台山南禅殿、佛光殿,以及扬州平山堂的建筑形式设计。 普明宝塔的台基为花岗石材料,高21米,宽16米。四边有台阶拾级而上,气势宏大。平台四周花岗石斗拱托起石栏杆,石栏立柱上整体圆雕牡丹花。 台基外四角,各立青铜卧狮一座。塔身。高305米,筒壁厚度仅14厘米,“木构方体,敦厚庄重,层阁复叠,耸然晕飞”。 宝塔西东南北四门,各悬“普明宝塔”匾额,分别为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题书。2层到4层的顶面是各种几何造型的平板,上面绘制佛门演变发展的图像。 塔身出檐飘逸,翼角端庄,各层渐次收进,底层对边为8米,第五层对边为5米。五层皆有塔廊平台供人驻足眺望。 近水远山,一览无余。塔中设室、地室各一。地室在底层塔内,边长28米,深22米;室在四层楼面下,边长12米,高08米。留作供放宝物。 塔刹。高96米,相轮直径24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重约12吨,黄铜铸就,外贴金箔,光华四射。 华盖和水焰上各有4组和6组飞女,水焰外圈、7重相轮和4个方位刹链上,以及各檐层下共设置108个风铎。 新建成的普明塔院位于藏经楼后方,与大雄宝殿遥相呼应,占地约3000千方米,平面呈回字形。 院内建筑造型古雅,斗拱粗硕,吻兽雄状,出檐深远,具浓郁的唐代建筑风格。 进塔院钉门厅,厅中立汉白玉石横碑—座。 正面刻“普明塔院”四个金光大宁,背面为《寒山寺重建普明宝塔暨塔院碑记》。撰文是雷应行教授,碑记完整地记述了普明宝塔的历史、兴衰、重建。 骈散相间,富有感染力。 普明宝塔北对法堂,法堂坐北朝南,面阔五间,为单檐庑殿。 正脊紧凑,两端吞脊兽鸱尾相向高耸内曲,外沿有鳍状边缘,正中饰宝珠一枚;垂脊舒展奔放,檐角远伸;斗拱硕壮疏朗,沉雄敦厚,体现大唐建筑风范。 堂前池水环绕,水上凌空架露台,露台有桥与宝塔相通。 法堂是寺院中仅次于大雄宝殿的重要建筑,也称讲堂,是讲演佛法、举行受戒仪式,以及重要集会的场所。 每逢圣诞或重大佛事活动,常于此举行法会,钟鼓齐鸣,场面庄严隆重。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暂设其郑 法堂匾额为谢孝思题。 门外廊间悬挂着金碧辉煌的抱柱楹联四副。 门前抱柱联:“四生九有,同登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 冯其庸撰并书。两侧联:“同游华藏庄严海:共入菩提大道场。” 钱绍武撰并书。法堂走廊抱柱联:“众生觉悟当成佛;正法宏扬本在僧。”茗山撰并书。两侧联为:“华藏庄严,等太虚而成量;遮那妙体,遍法界以为身。”杨仁恺撰并书。法堂内挂性空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拓中堂,两侧联为:“枫桥夜泊,听几杵疏钟,无边佛法;宝塔晨香,传三乘教典,普渡众生。”“王禹时撰联并书于燕京”。 沿法堂两侧向南,有碑廊相环通,壁间嵌碑刻77石,图文并茂,融汇古今,满壁生辉,蔚为大观。 进塔院左行,碑廊首位是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所题“寒山寺碑廊”石碑。 在其余76方碑刻中,书写张继《枫桥夜泊》诗的有11石,有集宋代王硅字、集明代文徵明字诗碑;其他书题者为张继、李大钊、陈云、启功、钱太初。各类画像、图画石刻13石,有谢孝思《十六罗汉画像》2石,王锡麒《观音大士宝相》,僧法磬、觉明题《极乐世界庄严全图》,张晓飞《玄奘》画像等。图画类有凌虚《寒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