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岂知铁锁竟七伤 (第2/2页)
献计,才让计划出了变数,否则赢舒城精心准备,不应如此才对。 “伤亡多少?” 程风看了看晏诗身后的陌生面孔,没有立即回话。 “他们是……” 晏诗明白他的顾虑,只是阿恒等人的身份,也颇为敏感,极容易让人抓到把柄。还是等赢舒城回来再商量不迟。 “算了,那他献的什么计?” 这回程风倒没任何顾虑,“‘铁锁连环’。” 晏诗脸色变了。 “你说什么?” 程风不知哪句话说错,思忖片刻,神色颇恭重新说了一遍,“回副帅,那将官所献之计名曰‘铁锁连环’。” 恍若能听到铁索敲击在船帮上“哗啦啦”一阵滑响,她胸中难言地震惊。 这四个字,只有她能明白其中深意,尤其在这两军隔江对峙的战斗里,究竟意味着怎样的凶险。 只这四字,她便明了联军是如何败的了。 “联军是怎么败的?” 她揪住了程风的衣襟。 “是不是你们将战船用铁索连做一排,被杨吉用火攻,撤退不及,又避无可避,才损失惨重?” 程风惊讶得顾不上自己衣襟被揪,脸色越听越奇,眼睛嘴巴越张越大,一副见了鬼似的模样看着眼前的晏诗。 晏诗不用再问了,程风的表情已经足够证实自己的推断。 果然…… 她几乎立刻想要再去看那个年轻将官的脸,难道他是,和自己一样的…… 可她即刻又想到,若他真是同类人,便不可能不清楚献计的后果,怎么还不逃,在这等死? 若他不是杨吉的jianian细,就绝不可能出这样的主意。可那也不必非死不可。 很有可能,此人根本不明白其中深意,他八成是被利用的。而真正的同类,在杨吉那边?! 晏诗惊出了一身冷汗。 如果是这样,那她先前同穆王说起的先贤经验,全部都不能用了! 若是沿着这个将官查下去,得知对面那个人的身份并不难。可要判断此人是和她一样的穿越者,还是多智近妖,就要费些周折。
如若真是现代世界来的,他此行的目的是什么?是敌是友?他知不知道自己的存在? 一个弄不好,就是今后行事的一个巨大变数。 她意绪奔逸,如迅雷过电,兀自沉思。程风终于有机会离开她的掌控,整理好自己的衣襟,叫了她几声没听到,又提高了些声音喊她,“副帅?副帅!” 惊得兰小忠和阿恒他们彼此对视。 晏诗对外身份,皆称统领。只有穆王军中才会知晓她位同副帅。如今程风见她面色惊疑不定,知晓定然出了什么大事,出口便不敢轻忽。 被唤回了神思的晏诗看着眼前尚算平常的军营,又想到另一个问题。 “那杨吉为什么没有乘胜追击,直接渡江?而是让你们稳住了脚跟,他又退回北岸去了?” 程风训练有素的平静下隐隐露出得色,“他们倒是想,连骑兵战马都上了船了。上岸即刻就可以发起冲锋。” “只不过因为王爷发现了敌军的漏洞,让我们潜入水中,去凿他们的船。而且我们不惧水战,没有连排,灵活绕道他们后头,专凿那些带着重甲骑兵的船,他们一个个入水后连头都没露,就不见踪影了。” “杨贼后来发现,才停止前进,回头来对付我们。才让大军重新构筑了防线的。他们见无机可乘,可不得灰溜溜缩回去了。” “原来是这样,”晏诗呼出一口气,心中感慨,自己果然没走眼,这小子真是个天才。“妙,这招当真是妙啊!” “是吧,”程风的骄傲之情再也不做掩饰。 “王爷用兵如神,在大军全都措手不及,溃不成军的情况下,还能马上看穿敌人的弱点,我们这一下,凿穿了他们十几艘船呢!” “数千人马呢,还全是重甲骑兵!” “杨贼这会,肯定rou痛极了。” 程风的嘴角快咧到了耳朵根。 晏诗心中亦直呼痛快。“那这样来看,你们战果也不小啊。京城怎至于发这么大的火,联军损失了多少人?” 程风眨巴眼睛盘算了会,“可能有上万。” 血流漂橹,赤波千里的场景骤然浮现,晏诗黯然点头,“一场战役,就损失了上万人马,还有无数战船,难怪远在京城的皇帝会生气。换作是我,我也难过。” “京城那位才不是难过呢,他是担心,要不是我们王爷见机迅速,果断决策,杨贼这会都杀进京城取他的人头了。不然怎会连日下旨,王爷天天去中帐听旨,今天去得格外久,想必信上又骂人了。” 晏诗看着滔滔不绝洋洋得意的程风,心底莫名闪过一丝古怪。 “这么说,是你们救了联军,守住了防线。” “那是自然!” “那为了给大军争取时间,你们伤亡应该也不小吧。” “伤亡了多少人?” 她再次问起这个话题。 前一次无心,这一次有意。 程风再次欲言又止。 晏诗贴心地走到边上两步,“来,你悄悄告诉我。” 程风见状,道她甚是关心己方伤亡,无疑有他,便顺从跟去,低声说了句: “其实我们穆王军没损失多少,等他们发现后头被我们偷袭,退回来救援攻击,我们早跑了。大船没有我们小船快。” “但全军都伤亡惨重,士气低迷,我们对外也得这么说。” “实际呢?” “不到,一百人。” 晏诗心中豁然开朗。 终于明白为什么在两军士气皆低迷之际,唯独程风逸兴遄飞,斗志高昂了。 这是两败俱伤,唯独穆王得利的大好局面。 可当得上神乎其技四个字。 可这宛如天赐的大好局面,只用一句神乎其技,用兵如神就能够完全解释得了吗? 她心中难免泛起另一个更为大胆的猜想。 天底下除了穿越者明白铁锁连环的含义外,还有一个人懂得。 那就是她曾亲口告诉过的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