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七章 万古流芳的机会(求订阅) (第2/3页)
” “要不你小子跟外祖一起去台州,省得你外祖母天天念叨!” 李医却笑着摇了摇头。 “外祖,孙儿短期内怕是去不了台州,杭州这边有很多事情要做” “等忙过这一阵,孙儿再去台州拜见外祖母” “孙儿虽然无法跟外祖前去台州,但会派人过去建造盐场” “等盐场建成,孙儿再派人带着制盐技术过去,进行制盐” 苏亶顿了一下,随即点头说道: “这样也好,你小子忙归忙,但一定要注意身体,别让家里人担心” 说着,他就轻轻拍了一下李医的肩膀,满眼疼爱。 接下来,他们祖孙二人,再加上一个谢师爷,就开始讨论在台州制盐的事情。 随着他们的讨论,台州盐场的建设计划,很快就已出炉。 转眼的功夫,已到午餐时间。 直到此时,李医才得以离开会客厅,回自己的房间去洗漱,然后换了一套干净的衣服。 等他再次回到会客厅,客厅里又多了几个人。 听说他已返回杭州,杭州刺史带着手下几名官员,匆匆赶来这里。 刚一看到李医,杭州刺史等人立刻站起,然后齐齐长揖到地。 “见过公子,本官代表所有杭州百姓,感谢公子的义举” “城中六井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杭州百姓的吃水困难,公子的义举必将永载史册!” 李医连忙上前两步,将杭州刺史等人扶了起来。 “陈刺史客气了,我不过是提出方案和出资,领导杭州百姓施工的,还是陈刺史和各位大人” “这是杭州官员和百姓一起努力的结果,是各位大人的功绩,小子不敢独占这份功劳” “最重要的是,解决了杭州百姓吃水难的的问题,从此以后,相信杭州百姓的生活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听着他这番话,杭州刺史等人都感动不已,也与有荣焉。 站在一旁的苏亶,则一副老怀大慰的模样,赞赏地点头不已。 医儿这小子真是八面玲珑啊,太会做人了! …… 仅仅在家休息了不到一天,李医就忙碌了起来。 第二天,上午。 刚到巳时,李医已来到杭州城外的西湖边视察。 同行的还有苏亶,以及杭州刺史等人。 此时,杭州城内的六个大型蓄水池,以及与之配套的引水渠都已完工。 甘甜的西湖水已引入杭州城,彻底解决了杭州百姓的吃水难题。 这项惠民工程的主体已经完工,只剩下一些收尾工作。 比如挖排污沟,引水渠沿线和蓄水池周边的绿化等等。 这些事情并不急迫,可以慢慢做,甚至精雕细琢一番。 而疏浚和治理西湖的工作,却还没有完成。 城外的西湖边,以及湖面上,依旧是一个巨大的工地。 很多杭州百姓都在这里做工,一个个充满干劲,热火朝天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西湖已经变换了一副模样。 原本位于湖中、占据了大片湖面的那些葑田,已被清理的干干净净,一块也没有剩! 随着那些葑田消失,西湖湖面顿时变大了不少,景色也变得更加美丽了。 从那些葑田里挖出的淤泥,以及拆下来的木料,都被用来加固湖岸,修建湖堤了。 非但如此,施工的老百姓还从湖底挖出了很多淤泥和石块,让西湖变得更深,容量更大了。 那些从湖里挖出来的淤泥和石块,还有从周围山里运来的石料,都被用来修建湖堤。 仅仅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李医规划的两道湖堤中较短的一道,既后世大名鼎鼎的白堤,竟已修建完成。 就连那条更长的湖堤,既后世著名的苏堤,也修建了接近三分之一的长度。 跟后世不同的是,这两道长堤上此时还光秃秃的,远非后世绿树成荫的模样。 虽然看着有些突兀,不太美观,甚至有点影响西湖的美丽风景,但它们的巨大作用却毋庸置疑。 只要是稍懂水利的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两条长堤的巨大作用。 它们就像探入西湖中的两条巨大锁链,牢牢地锁住了西湖。 等这两条长堤彻底建成,西湖的水患问题将会彻底解决。 从此以后,杭州人再也不用担心西湖泛滥,淹没庄稼和房屋了。 此时,无数杭州百姓正在工地上挥汗如雨。 他们或是在修整湖岸,或是在修建湖堤,或是在挖掘湖底的淤泥。 西湖岸边到处都是忙碌的百姓,湖面上无数大大小小的木船正来回穿梭,将各种建筑材料运往正在修建中的长堤或岸边的各处工地。 那条深入湖中的长堤上,更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随着人们的动作,那道长堤一点点向前延伸而出,直指西湖对岸。 来到西湖边的李医,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画面,不禁愣在了原地。 此时的他,激动的双眼放光,甚至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片刻之后,他才清醒过来。 紧接着,他激动地说道: “还真是人心齐,泰山移啊!” “我离开杭州不过二十天左右,没想到工程进展竟如此之快” “按照这个进度,汛期来临之前,咱们应该可以将这条长堤也修建完毕” “那样的话,西湖水患的问题,很快就可以彻底解决,真是太好了!” 话音未落,苏亶就赞赏不已地说道: “好一个人心齐,泰山移!用来形容眼前这场景,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可以预见,等这两道长堤全部建成,西湖将会被彻底驯服,将会为杭州带来无穷益处” 听到这话,现场所有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