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六章 来了大买卖 (第1/2页)
从公社回来的路上,刘青山的心情很不错。 如果从一开始就能合理采摘,林子里的山野菜和菌类资源就不会枯竭,这也算是他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 为自己或者家里赚点钱钱之类,相对还算容易。 像这种事情,不是他了算的,已经脱离开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就得努力争取上面的支持。 老支书和张队长同样很激动,他们也想不到,原本野草一般的山野菜,竟然摇身一变,变成金子做的了。 一路上,张队长的大嘴就没合拢过,还不停念叨: “青山啊,多亏你去年秋,领着大伙采了不少蘑菇木耳,那可都是钱呐,过两咱们就去供销社,全都卖喽!” 然后他又接着磨叽:“早知道这样,去年开春的时候,就组织大伙多采点蕨菜啥的了,一块钱一斤呢。” 一边念叨,还一边后悔得直拍大腿。 老支书虽然也激动,但是毕竟还算沉稳,嘴里问刘青山:“青山啊,我瞧你开会的时候,一个字都没记,你那脑子能都记住吗?” “哈哈,支书爷爷,那份计划书,就是俺和郑县长一起研究出来的。” 刘青山这才交给他们实底儿。 那两位听了大喜:“哈哈,还是咱们青山最厉害!” 当傍晚,就在场院召开村民大会,自然由刘青山主讲。 刚到供销社高价收购山野菜,以及蘑菇木耳这些山货的时候,就看到张大帅噌一下从板凳上蹦起来,一溜烟往家跑。 “开会呢,大帅你干啥去,屎顶腚门子啦?” 张队长吆喝一声。 张大帅头也不回地嚷嚷着:“俺赶紧回家瞧瞧去,俺媳妇去年采的两袋子干蘑菇,放仓房里碍事,过夏还容易长虫子,要填灶坑里烧炕,这败家娘们……” 大伙一阵哄笑,不过回头想想,谁家也没拿这个当好玩意啊。 去年秋,费劲巴力的采回来,一直没卖出去,都以为是扔货呢。 结果听刚才公布的价格,黑木耳十五块钱一斤;干榛蘑也十一二块钱一斤;干冻蘑都十块钱一斤;最值钱的猴头儿,竟然三十块钱一斤,吓死个人咧。 就在大伙议论的时候,就听啪啪的脆响传来,齐刷刷望过去,只见张撇子他老爹,正在那抽自个耳刮子呢,嘴里还念叨着: “早知道猴头儿这么值钱,过年的时候,俺啥也舍不得拿它炖鸡啊!” 周围的人赶紧把他拽住,再抽下去,脸都肿了。 等到激动的情绪渐渐平息下来,人们这才纷纷将目光投向刘青山,一双双眼睛都无比热牵 就是这娃子,去年领着大伙采山货,现在谁家的木耳蘑菇拿出来,不值个几百块? 这份儿眼光,这份儿见识,最关键还有这份儿对乡亲们的真心,难得呀。 有这样的领路人,想不过上好日子都难! “青山这娃子,仁义啊!” 拐子爷爷颤巍巍地站起来,手中的拐杖,使劲敲击着地面。 老爷子的话,也代表了所有村民的心声,大伙都一起随着点头。 搞得刘青山也激动起来:人心换人心,能得到乡亲们的认可,他所做的一切,就值了。 接下来,就开始讲解计划书,刘青山结合实际情况讲起来,可cao作性更强,即便是没啥文化的张杆子,都表示听懂了,知道该咋干。 第二吃过早饭,各家各户就都扛着麻袋,拎着面袋子,到队部这边集合。 袋子里面,装得都是蘑菇木耳之类的山货,他们夹皮沟,今就准备去出售第一批山货。 袋子都过秤之后,由老板叔在袋子上标记好各家的姓名。 因为收购的时候,也是分等级的,各等级的价格也不同,所以不能掺和到一起。 足足装了一大卡车外加一四轮,愣是还没装下。 主要是这些干货都比较轻,而且还不抗压,所以比较占地方。 最后又套了两辆马车,这才把东西都拉走。 村委会的老三位再加上刘青山,还领了几个身强力壮的伙子当装卸工,浩浩荡荡,直奔公社。 去年夏秋采收的山货,正常应该也由合作社统一分配的。 不过考虑到那时候还没有人大批收购,不知道前景如何,最后还是各家归各家,反正也差不多。 后面的马车太慢,就在供销社大门口聚齐,然后一起进院。 供销社的大门没开,车辆进不去,所以大伙先拎着几袋子比较贵重的猴头先进去了。 虽然昨各个大队才开完动员会,但是已经有一些村民,拎着家里的一些存货来这里出售,也算是探探路吧。 只是他们没有大规模的采集,都是三斤二斤的,留着自个家吃的,现在拿出来卖。 供销社后院是一遛大房子,全是仓库,临时的收购点就设在一个大仓库前。 按照县里的要求,是多个部门联合进行收购,所以土产部门也派来两位有经验的老师傅掌眼,毕竟收购山货,也需要懂行的人。 还有两名年轻些的工作人员,在老师傅验货定等之后,负责给称重。 山货都不多,所以就用盘子秤,旁边一台大磅秤,根本派不上用场。 称完重量,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