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第2/2页)
军某师第15旅会立刻调头来到古昌县的城外与第二纵队再次会合,继续摆出一副准备攻打古昌县城的态势。 而现在,由于新四军某师第15旅留在古阳县城协助第13旅拆解和搬运古阳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导致只能将所剩兵力不到一千五百人的第二纵队主力留在古昌县城外,继续虚张声势。 如果放在以前,汪清海很有可能会下令汪伪华中地区自卫军第六师出古昌县城,朝此时兵力严重不足、且分散成四部分包围古昌县城的新四军某师第二纵队主力发起进攻。 但汪伪“黄卫军”的迅速失利,让汪清海等人立刻熄灭了这种心思。 哪怕此时,古昌县城内的汪伪华中地区自卫军第六师余部,兵力也有大约一千四百多人,并不比古昌县城为的新四军某师第二纵队主力要少。 本来按照汪清海等人的谋划,新四军某师第15旅跟汪伪“黄卫军”之间的这场战斗,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然后,新四军某师第15旅和第二纵队撤回根据地进行休整,“黄卫军”则缩回古阳县城恢复元气,汪伪华中地区自卫军第六师和古昌县城的危机不战而解。 正是出于有这样的想法,汪清海等人才最终下定决心,暗中协助新四军某师削弱“黄卫军”的实力,免得熊东建将来在他们(指汪清海等人)面前更加的傲慢。 哪知道,新四军某师第15旅(第13旅的调动情况暂时还没有被探查到)与“黄卫军”主力之间的战斗结果竟然是一边倒,“黄卫军”主力全军覆没,古阳县城也被新四军某师主力部队给占领了。 这种情况下,汪清海不仅不能向新四军某师做出敌对的行为,反而要暗中协助新四军某师暂时隐瞒汪伪“黄卫军”主力已经全军覆没的消息。 比如说,就在时栋梁这次秘密离开古昌县城之前,汪清海让人给古星城内的侵华日军和汪伪高层拍发了一封电报。 这封电报内容大概的意思是:一个在城头站岗的手下前来报告,说熊东建带领“黄卫军”主力行进到距离古昌县城大概10里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然后调头回转,看情况似乎是要返回古阳县城。 汪清海让人拍发这封电报的目的,就是为了混淆视听。古阳县城被新四军某师主力部队攻克,这是明显瞒不住的。 但是,假如汪伪“黄卫军”主力仍然还在的话,古星城内的侵华日军和汪伪高层就不会过多的关注古阳县城方向,反而是继续想方设法从其他地方为古昌县城内的汪伪华中地区自卫军第六师调集援军。 在汪清海等人看来,牺牲汪伪“黄卫军”驻守的古阳县城,保住他们驻守古昌县城,这笔买卖很划算。 至于汪伪“黄卫军”主力部队当中极少数从战场上逃出来的人,古星城内的侵华日军和汪伪高层第一反应是将这些散兵游勇当成逃兵关押起来,等查清楚事实真相的时候,新四军某师第13旅和第15旅恐怕已经带着缴获物资踏上了返回根据地的路途。 过了好一会,还是罗泽谦率先开口,说:“时处长请放心,我们新四军是不会亏待朋友的。更何况,我们还希望将来与贵部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哪怕是冲着这一点,我们都会竭尽全力保住汪师长。因为汪师长一旦倒了,我们很难再遇到如此好的合作伙伴。” 说完,罗泽谦转过头,看着池凌波。 要知道,按照事先的安排,接下来的那些“台词”,应该是由池凌波来讲的。 池凌波先是愣了一下,随后点了点头,说:“是的,在这件事情上,我们的上级领导授予了我们足够的权力。所以卢参谋刚才说的话,就是我还有我们上级领导的意思。” 池凌波之所以刚才愣了一下,是因为罗泽谦身为军统古星站的站长,却在说“我们新四军”这句话的时候,无论表情还是语气都显得那样自然,仿佛此人原本就是新四军的一员,这难免不会让人浮想联翩。 为此,池凌波甚至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很不好的感觉,仿佛自己暗中投靠了军统,却最终仍然是在为新四军效力。 倒是在一旁的邓阳春,自始至终没有做声,仿佛就是一个专门用来作为陪衬的背景墙。 时栋梁先是松了一口气,接着又紧皱眉头,说:“那善后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池凌波凑了过去,说:“很简单,古昌县城内的日军,能拉下水的就想办法拉下水,不能拉下水的就让我们来解决掉,只要这些人不出卖你们,谁过来调查都没用。” 听到之后,时栋梁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在考虑其中的风险。 罗泽谦似乎想到了什么,说:“如果是贵部的人当中,有谁无法获得你们的绝对信任,可以交给我们。将来哪怕是他从我们的地盘上逃了出去,所说的话就算被当做呈堂证供,也很难被采纳,你说是不是?” 罗泽谦这样说,完全是想救出那些极有可能会被灭口的汪伪华中地区自卫军第六师官兵。 要知道,参与了“西流河战斗”的那些人当中,大部分是精壮,这些人如果能够加入新四军某师第二纵队,对于增强新四军某师第二纵队实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池凌波也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才赶紧说:“卢参谋说的这些,同样是我心里想说的。” 自从西流河“战斗”结束以后,楚飞龙就将罗泽谦的表现,向池凌波进行了详细汇报。 池凌波考虑再三,还是没有撤掉罗泽谦这个临时参谋的职务。 事实证明,罗泽谦除了比较贪生怕死以外,其他地方做的还算不差。 终于,时栋梁点了点头,说:“这一点,我会尽力说服我们师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