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三章 (第1/2页)
如果说,此前汪清海让人拍发的求援电报,没有让古星城内的侵华日军和汪伪高层完全相信其中的内容。 但草岛信夫从古昌县城拍发出来的这封电报,却像是一颗小石头投入到平静的水面,激起了一阵阵涟漪。 当天下午,驻扎在古星周围其他地方的一些汪伪部队高层,就收到了古星城内侵华日军和汪伪高层发过来的命令:立刻派出主力部队,赶赴古昌县城增援(汪伪华中地区自卫军)第六师。 行动最迅速的是驻守古阳县城的汪伪“黄卫军”。 第二天早上天还没有完全变亮的时候,熊东建就亲自带着汪伪“黄卫军”的两个主力团离开古阳县城,采用急行军的方式向古昌县城方向扑去。 不料就在他们行进到距离古昌县大概还有一半路程的地方时,遇到了新四军某师主力部队的围点打援。 为了迅速彻底的消灭汪伪“黄卫军”,新四军某师高层除了派出第15旅这支主力部队以外,还秘密调来了所在根据地同样距离古昌县城不是很远的第13旅,一同埋伏在古昌县与古阳县之间的必经路段上。 至于战斗力相对较弱的第二纵队,则被新四军某师高层安排继续留在古昌县的城外,继续配合汪伪华中地区自卫军第六师演戏。 熊东建亲自率领的汪伪“黄卫军”两个主力团,在全部钻入到了新四军某师第13旅和第15旅布置的埋伏圈之后,先是遭到一顿机枪子弹和手榴弹的“热情款待”,顿时人仰马翻、乱成一片。 紧接着,新四军某师第13旅和第15旅的指战员们突然从埋伏的地方冲了出来,在付出了一定的伤亡代价之后,很快就跟汪伪“黄卫军”这两个主力团的人搅和在了一起。 尽管汪伪“黄卫军”装备的武器相对新四军某师来说要先进不少,但这些武器恰恰在近战和混战当中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倒是汪伪“黄卫军”这两个主力团官兵们的士气,被新四军某师第13旅和第15旅指战员们给弄得急速下降。 至于那些从原汪伪政保局一处调过来的中下级军官,他们的军事指挥能力远远不如他们的情报分析以及行动能力,哪怕是在熊东建开办的随军学校进修过一段时间也没有提高多少,导致在这种极度混乱的局面当中接连出现指挥失误的情况。 因此没过多久,汪伪“黄卫军”的这两个主力团官兵们便被分割成大大小小许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无法进行有效配合,只能各自为战。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当夜幕开始降临的时候,汪伪“黄卫军”的这两个主力团官兵们已经彻底变成了散兵游勇,除了极少数在混乱当中逃离战场的以外,其他人不是被击毙就是被俘虏。 熊东建假扮成普通士兵企图蒙混过去,结果被经常潜入古阳县城打探消息的新四军某师侦察人员给认了出来,然后自然而然受到了“特别关照”——被带往根据地接受深刻的思想再教育。 在基本消灭了汪伪“黄卫军”的主力部队之后,新四军某师第13旅和第15旅除了留下一部分人继续打扫战场,其余的人都连夜向此时兵力非常空虚的古阳县城发起进攻。 由于古阳县日军面对的敌人只是一些游击队,再加上大部分兵力被抽调去参加第三次长沙会战,因此这时候留守古阳县的日军人数并不多。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新四军某师第13旅和第15旅主力部队占领古阳县城,击毙日军20余人,毙、伤、俘虏留守古阳县的汪伪“黄卫军”余部400多人。 值得一提的是,古阳县城内的侵华日军和汪伪特务机关曾试图启动针对古阳兵工厂的破坏程序。 但新四军某师第13旅和第15旅主力部队攻入古阳县城之后,就立刻分出相当一部分兵力赶赴古阳兵工厂,救下了里面的大部分机器和技术工人。 事实证明,新四军某师高层的这个安排非常有远见,因为此刻在这个华中地区最大的兵工厂内,仅仅是步枪和轻重机枪的枪身就达到了4000支。 而那些机器设备和技术工人,如果都安全带回了根据地,可以让根据地内的兵工厂无论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能提升好长一个台阶。 因此,尽管古阳县城官方仓库内存放的物资并没有多少,甚至在数量上还远远不如古昌县城官方仓库内存放的物资,但新四军某师的高层仍然认为这次的收获非常大。 只不过,如何将古阳兵工厂内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工人尽可能都安全带回根据地,却是一个非常伤脑静的事情。 幸好CPC(这个党派的英文缩写)在古星城内的地下组织之一——“猎手”情报小组,送来了解决的建议:将这些机器设备拆开、将这些拆开的零部件进行编号、将编了号的零部件分批运回根据地、将运回根据地的零部件重新组装起来。 另外,为了协助新四军某师第13旅和第15旅对古阳兵工厂机器设备的拆解搬运工作,CPC(这个党派的英文缩写)在古星城内的其他地下组织也秘密安排了一批专业人士通过密道从古星城离开来到古阳县城。 古昌县城外,新四军某师第二纵队战时指挥部。 池凌波、罗泽谦、邓阳春三人,跟秘密前来的时栋梁相对而坐。 他们之间谁也不说话,似乎只是朋友之间的一次品茶。 但是谁都清楚,对方的心里在盘算些什么。 为了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汪伪“黄卫军”全军覆没的消息被暂时隐瞒了起来,使得留在古昌县城外的新四军某师第二纵队所承受的压力顿时增加了许多。 毕竟按照原计划,在歼灭汪伪“黄卫军”主力之后,新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