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节 症状成因之退行满足(2)  (第2/2页)
的不安。    但是,正如强迫症的特点,越是抵制,越是强烈。强行不去抵制,强大的罪恶感令他痛苦不堪。    这种罪恶感是持久的,并不会因为强迫症状的暂时消失而消除。    根据心理分析理论,任何冲动都是有原因和理由的。    但是,从表面上看,这种对所爱的人的攻击毫无源由。    “顺其自然”的理论也不能合理地解释。    如果说,人人都有一些怪异的思维,这并不足为奇,对正常人的生活也没什么影响。    这显然是牵强的。    诚然,普通人确实都有过怪异思维,但是他们总是用一种无意识的玩笑或轻快流露出来。    强迫患者却无法做到这样。因为那种怪异思维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强烈和清晰。    他们失去的正是那份无意识的流露。    这个不能简单地用模仿来做到。    还是要进入具体的分析。    由前述可知,患者的强迫思维一定与他的愿望密切相关。所以,不妨来推断一下“强迫攻击”背后的愿望。    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往往会压制很多无理的本能冲动。    内心的本能愿望自然也无法显现出来。    所以,精神分析主张“自由联想”。让患者处于意识放松的状态,潜意识的本能愿望就会显现出来。    果然,当他渐入朦胧时,几个七零八落的词组突然从他口中跳出:    警察、抓人、法官、审判。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般人看来,这几个词组与他的症状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    稍微细致的人,也许会看出些许端倪。    难道说,他的愿望是攻击别人,然后警察抓住他,再由法官审判?    这样一来,攻击思维和零散的词组就可以用逻辑关系串联在一起了。    但是再进一步想,又站不住脚。    因为人的本能是求乐的。谁会以被判刑为乐?    唯一的可能是,判刑能够满足他的一种愿望。    这种愿望是什么呢?    还是要与他对女孩的爱相联系。    为何越是爱的女孩,越是想攻击?    这其中是否应证了俗语所说的“由爱生恨”?    追求一个心爱的女孩,如果爱不到,大多人只是失落,然后再寻找新的爱情。    但也有爱到极点,占有欲望强烈的人,会由爱生恨。爱不到就恨,甚至毁灭。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应该不在少数。    但真正由爱生恨导致伤害事件的,是病态外向型的人格。    这里要讨论的,是病态内向型的人格,也就是强迫攻击型人格。    这种人格未必真正做出攻击的举动,只是被这种难以遏制、毫无来由的攻击思维所折磨,而害怕做出如此行为。    回到上例,如果问L:法官审判你会有什么好处?    他会怎么回答呢?    联想到前面的例子,读者应该不难推测,这一定又是L的迂回愿望;是一种“退行满足”。    但究竟是如何迂回的。    且听他自己如何道来。    L说:“如果法官来审判我,很多人就会来关注我。因为我是一个性格善良的大学生,竟然会沦为囚犯。这其中一定有原因!原因就是她不爱我,反而去爱那些邪邪的男生;这令我十分疼恨不解!导致我性情大变。人们如果知道这一点,一定会同情我,而谴责那个没有眼光的女孩。”    原来如此!这就是他曾经确实有过的想法——想用伤害女孩来引得大众注意,而借此批评那个女孩。甚至还想那个女孩因他的堕落而自责,重新选择来爱他。    只是因为后来他遗忘了这段记忆,而导致了他的强迫。    感觉这种攻击思维是如此的陌生可怕。    这种由好转坏的过程并非心血来潮、空xue来风,而是因为曾经那个女孩喜欢坏坏的男孩。    导致L转换角色以达到刺激女孩的目的,只是想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给他所爱的女孩:“你不是喜欢坏坏的吗?现在我变成坏人了。你是不是高兴了?”以此引得女孩反省,并幻想来爱他。    女孩所爱的那个“坏人”,就是一种外界暗示,激发他的“退行满足”。    这样一来,看似荒诞不经的强迫思维,竟只是一种追求爱的讯息。    而且这种方式,即使是在正常人当中也不少见。    用攻击或自甘堕落的方式来引得众人围观,然后再说:“我变成这样,都是你害的。如果不是因为爱你,我也不会变得这么堕落。”    以此博得众人同情理解,女孩的自责悔悟。    从而变相满足他对爱的追求。    唯一与健康人不同的是,强迫症患者选择遗忘这段罪恶的记忆,再次重现时,势必令他感觉有些陌生,从而导致强迫。    为何遗忘罪恶,反而会染上罪恶的念头?    稍懂心理的人,也许会说是因为愤怒没有被释放,压抑了。    到时候就会爆发之类的。    诚然,这没有错。    但是还流于表面。患者也可能知道要释放,但就是不敢也不想。因为他有顾虑。    要从心理动力学上分析,这种遗忘到底是怎样导致强迫的。让他完全认定所有顾虑皆能在此找到答案和结局,才能真正接受被遗忘的记忆,根治疾病。    这种动力结构将在最后部分详细阐述。    至此,细致的读者应该不难从上述几例中看出:强迫症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一种迂回的、退行的愿望满足;而非积极的、进取的愿望满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