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卷八:刘曹联盟 第二二章 按步就班 (第2/3页)
将之中,都有不少地派系。 在徐州。本土士族们可算是占据了文臣系统中的绝大多数职位,高低皆有大批人存在,张昭、陈群虽然看似属于流亡士族,可他们一个是本为徐州之人,一个却是早在徐州落地生根本土化,所以他们与徐州本土士族们的关系是极为融洽的。 这是最大也是别人无法忽略的一个集团,同样通过文试科举得到入仕机会的士子们便是在这等实力弱小情况下牢牢抱紧成团,通过刘晔的极为特殊的文官可以通过进言之功进阶的途径,悄然无声地渐渐进入到徐州权力上层。 由于他们大多数是有真才实学之人,现今也引起了许多本土士族们的侧目以对。戒备待之,这关系自然不会太过融洽,常常因为意见分歧而吵闹不休,利益上有冲突。这种矛盾地渐渐出现,也就是必然之事了。 而武职系统,一直跟随刘晔入主徐州的,只有典韦、太史慈与赵云三人。他们算是刘晔的本来部属,现今赵明与田畴来到徐州,便也能算上一份;而徐州本土士兵们又多属于四大家族中的曹氏子弟所领,这便属于本土部属;第三种便是臧霸,吕布以及新归地李群、杨甫这种降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便是他们都是带着军队归降于刘晔,本来的实力便就不弱,可以称其为归降部属。 三种部属中。毫无疑问,实力最强大的还是刘晔的本来部属,后来新招地兵员,也是在他们掌握之中,其次便是本土由曹豹为主将的本土部属了,他们不仅军事实力不弱。由于和文官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本土士族利益相通,更是一支影响力极其强大,刘晔必须得重视的力量。 而降将系统除去刘晔自己没有把握能够完全驾驭的吕布,他们却也是实力不弱,并且随着将来刘晔必然会选择海纳百川的态度,这个系统也将会愈来愈强大,甚至超越徐州本土势力成为刘晔属下军事实力第二强的组成部份也并非不可能。 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得失,自然所出意见,本身愿望都是有着差别的。 现在点明矛盾。并非因为这是刘晔所忽略地。实际上他从明白了士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开始,围绕于“利益得失”这个问题。刘晔便想到过许多,这一点极为明显之处,他当然也能够想到,但这是无法避免之事,打天下不能只靠他一个人,属下的成长、兵员的补给、如何进行长远的布局使得将来能够胜券在握,这些都得去仔细考虑。 相较而言,处理属下们必然会出现的不会一条心,时不时擦出的矛盾,只要刘晔自己本身实力一直处于主导,那么这些矛盾之处未必不能给他提示,从不同地出发点得到更全面的推论,从来作出最合理的决断。 幽、徐二州都是多事之地,幽州由于地处最北,虽然有长城倚为守备,就算得刘晔再重兵防守,每年夏秋之时,也会有少数异族通过长达千余里的长城防区空隙进入上谷,渔阳等地区进行劫掠,只是规模大小而已。 除了轲比能部因为招纳汉人,不仅得到了先进的锻冶工艺,更是知晓了不少幽、并二州内铁矿分布,故而择机行掠夺之事,最终能够使得部曲几乎都能装备铁制箭头外,其余异族对于汉人多数是持着排外情绪的,而汉时一直对待塞外实行严格的盐铁管制,不许大批流入,故而其装备多数颇为原始,骨制,石头磨制箭镞并不在少数,正面作战极难射穿汉军装甲,故而他们多会采取劫掠而非轲比能那般自恃于兵强马壮,故而敢于发动正面大规模进攻。 最终轲比能的败迹也是给了塞外异族们一个警钟,要他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大汉拼个你死我活,对于从来不是一条心的他们来说,无疑于痴人说梦。同样,要让他们感到害怕不已,放弃固定地每年大小规模劫掠之事,那也是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他们明白就算是以前统一地大汉都没有能力在茫茫草原上将他们一网打尽,现在的刘晔是强,但还未强到汉武帝时那种举国之力来抗于匈奴。虽胜却亦惨胜地地步。 有恃无恐下,他们会作这般选择这并不奇怪。 也正因此,幽州守备于各地地兵员也是向来至少在五万以上,刘晔更是将其数次提升,达到了八万之数,外族没有正面进攻的勇气,但这九万士兵同样不能完全守住长城沿线,故而劫掠之事只能尽量减少却不能完全避免。 若无此事幽州岂非立时便多出八万经验丰富,可以作战的士兵? 徐州也同样如此,因为海贼之事。沿海之处便如幽州倚长城而守一般,这里也需得重兵守备,虽然有李群、杨甫之降,但对于一直便占了主要地位。人船最多的王通而言,他现今更是得到刘晔为了顾全名声而放走的一千四百余穷凶极恶的海贼,王通的实力已是再有所增长,并非前时那般各听自家之主号令。没有统一的指挥,现今统合的他们更具有威胁性和破坏力,故而沿海一带兵员便在刘晔的命令下,再次增加为三万之数。 至于刘晔为了保证他许下诺言后从无毁约之事而放走这些人,注定会为不肯归降地王通增加实力究竟值不值得的问题,只需要大家仔细想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信任,一个人可能会作上百件让他人感服的事情,但想破坏掉这个情况,只需一件反面之事即可…… 在乱世之中。无论是士族,百姓还是诸侯们相互都不信任地情况下,刘晔辛苦为自己竖立的这个典范,其价值并非简单言语之间可以尽述其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