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八章: (第1/2页)
这不,瞧,两个滴滴的小媳妇,提着篮子来给下地干活儿的夫妇俩送饭来了!甚至不等她们走到近前,只要看了到她们手里的篮子,不说乔三槐,就是乔大娘,也都想流口水…… 说来也是,后世有很多种调料,在北宋这个时候,可是从没有出现过的。比如辣椒、生姜之类的东西,都是更晚的时代,才传入中国的。还有一些,比如花椒之类,很多用法也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所知晓的。 还没有的东西,比如辣椒之类,欧阳姐妹没办法变出来,可是后世已经有的烹调方法,或者一些这时候已经存在,但还没有用作烹饪调料的东西,以及后世的一些烹调手法,比如爆炒什么的,却都能用出来。因此,乔三槐夫妇可是尽地饱了口福了。 这次,掌勺的是欧阳华音。比起欧阳华菲来,欧阳华音更喜欢面食。当初还没有遇到这种奇异的事之前,还是两人相依为命的时候,她就最喜欢弄出各种面点。而这次,欧阳华音弄出的,就是小笼包子。为了做出地道的小笼包子,她还费了不少功夫,搞出了专门蒸小笼包子的笼子来。 其实,包子这种东西,相传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发明的。不过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如果是真的,那这个诸葛亮,就真的像某位伟人评价时候说的一样,状诸葛近乎妖了。 想想看,有多少东西,传说是诸葛亮发明的?如果是真的,这家伙就是一个堪比迪生的发明家,还会带兵打仗,还会治国…… 而小笼包子,最早出现于清同治年间的江苏常州府一带,详细历史可上溯至北宋,其时尚有类似的“灌汤包子”流传至今。 清代同治年间,在今常州、无锡一带。出现了现代形式的小笼包子,并在各地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常州味鲜,无锡味甜。但无论常州还是无锡,都具有皮薄卤足、鲜香美味等共同特点,并在开封、天津等地也得到了传扬。 近代江南小笼包真正成形的历史已很难考证,但普遍认为现代小笼包与北宋时期的“山洞梅花包”和“灌汤包子”有着传承上的渊源关系,在靖康之变后由北宋皇室南迁时带入江南后演变而来。与中国北方地区流行的灌汤包子系出同门,千百年来传承一直没有断绝,并在各地得到了创新和发扬。 如上海南翔镇的黄明贤在1871年创制的“南翔小笼包”,常州万华茶楼在清代道光年间创制的“加蟹小笼包”,包括清乾隆年间流行于无锡惠山秦园一带的无锡民间小笼包,及开封、天津等地,近代创制的小笼包,都各具特色。 江南一带的上海、无锡、常州、南京、杭州、芜湖等地都有着悠久的小笼包烹饪历史,现存着不少以小笼包为特色的百年老店。 不过,自来到北宋之后。欧阳姐妹从来没有见过什么小笼包,市面上有的包子,一个个比她们的脸还大。或许,这也和她们走的地方太少有关系。 当欧阳华音当着两位老人的面,掀开气腾腾的笼子,露出了一只只精致的小笼包子的时候,乔三槐夫妇真的是垂涎滴了。 “真香啊……”乔三槐看着眼前那精致的小笼包子,眼睛都不住有些发直,脸上的沟壑,似乎都有展平的吉祥。他伸出手想要去拿。但看看自己满是泥土的手,却又缩了回去。 欧阳华菲放下手中提着的两个罐子,拿出两条手帕,分别递给乔三槐夫妇两人。又抱起了一个罐子,轻笑道:“公爹,婆母,来洗洗手吧,这里有水。这一罐是用来给你们洗手的,另外一罐才是给你们喝的。” “哎!”乔氏从欧阳华菲手里接过了手帕。“真是的,这两个水罐,装满了水,总得有好几斤重吧?你从家里提到这里来,怕是很受累了。快把罐子放下吧,我和老头子两个,互相倒倒水,也就可以了,你可别再累着了。啊,对了,你是……华菲还是华音?” 欧阳华菲轻笑道:“无妨的,婆母,我们上都有功夫,虽然比起乔大哥来是天差地别,可是比起常人,还是要强出很多。赶紧洗了手,赶紧吃饭吧,你们怕都饿了吧。还有,我是华菲。” 乔氏忙将手伸到欧阳华菲手中的水罐口下,就这倒出的水,将一双干农活儿弄脏了的手洗了洗,闻着一旁的小笼包的香味,一双眼睛,笑得几乎都看不到了。 “哎呀呀……你们两个初来的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