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风云_第四卷 望岁 第六章 入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卷 望岁 第六章 入湘 (第2/2页)

等当朝最高层人物间的聚会,再加上勒克德浑又是如此年轻英俊的风流人物,主办者往往都忍痛割爱,拿出最宠爱的嬖姬讨好,‘弄’得他简直是夜夜**了。

    勒克德浑常驻南京,明磊盯他不是一年两年了,他的底细早就‘摸’的透透的,自然知道这小子还不曾出过天‘花’。于是乎,早早探听好他的回京路线,明磊挂帅,徐运持亲自坐镇主持,沿途布下十几重陷阱,再加上几名内应,被‘蒙’在鼓里的勒克德浑哪里还能逃出有心人的算计,在不知不觉中就染上了天‘花’。

    三月份,正是京师朝局动‘荡’,内部倾轧最厉害的时期,不仅勒克德浑,一大批英雄才俊们都选择了远离庙堂、纵情于江湖,愈发‘迷’恋‘女’‘色’。三月中旬,纵情声‘色’犬马而使病情加剧的勒克德浑,连月底都没有拖过,年仅二十九岁,就撒手西缳了。

    其后,正直盛年的巽亲王满达海病死了,理政三王之一的端重亲王博洛也病故了,紧接着多罗谦郡王瓦克达也走了。

    细细数数,入关以来的这些王爷们,衍禧郡王罗洛浑顺治三年病死于军中,饶余郡王阿巴泰也病死于当年,肃亲王豪格在顺治五年死于狱中,豫亲王多铎病死于顺治六年,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病死于顺治七年,英亲王阿济格于顺治八年被赐死,

    现在硕果仅存的就剩下郑亲王济尔哈朗一个人了。

    重新看看上面列举的名字,明磊得意地哼起了小调。再傻的人也能清楚地看明白,到了顺治八年,大清朝赖以开国的这些久经战阵、功勋卓著的大将们都已不复存在了!

    而且由于这些亲王、郡王们的英年早逝,他们的子弟即便承袭爵位,基本上都少不更事。象岁数较大的济度、岳乐等少数几个,战斗虽说也参加过,但那不过是百人、千人规模的小打小闹,缺乏真正统兵打仗的经验,根本无法替代父辈们驰骋疆场的角‘色’。

    而亲王、郡王以下的贵族、将领虽然还留下了一批,但经过顺治皇爷的这次洗涤,也无复当年的英锐气概了!

    在明磊看来,接下来差不多应该把‘精’力转移到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这三个老杂‘毛’身上了。

    人这一辈子,总是苦多乐少!目下形势大好,以刘六为首的一大批将领们又开始摩拳擦掌了。当然,这遭到了明磊断然拒绝。“这群败家子,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那是打仗吗?那是在烧银子!上一次大战欠下的一屁股债,老子都今天都还没还干净呢!”

    对于明磊放弃九江,更不用说跃马南京的这种抱定坐山观虎斗、畏首畏尾的态度,很多人都是不能理解。但有什么办法,毕竟这家还是姓周嘛!

    而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孙可望终于按照约定,于四月十八,黄道吉‘日’,登坛拜将,诏告天地,兵分三路开始行动了。北路军以刘文秀为主将,白文选、王复臣为副将,进攻四川;东路军以李定国为主将,马进忠、冯双礼为副将,进攻湖南;孙可望则统率“驾前军”留守滇黔。

    从此,经过沟沟坎坎,数次反复,明磊终于整合成功,大西军这股最是他头疼的武装力量,自觉自愿地与清军主力展开了正面‘交’锋。

    明磊高兴啊!不论大西军胜负如何,今后几年,清廷拉拢自己与郑成功,专力对付孙可望的大势已然有了些模样,任谁也挡不住了。

    当然,为了最大限度地消耗满清,对大西军,做为盟友的明磊协助得还是认认真真,尽心尽责的。

    李定国此次自贵州黎平出湖广靖州,一共统领着八万‘精’兵。以张胜、郭有铭为前锋;冯双礼、马进忠为左右翼,高文贵、靳统武断后;而随军参赞军务的赫然有已升为湖广总督的张同敞和明磊手下的湖南监军罗人琮、车鼎瑛。

    才一进湖南,最急不可耐的冯双礼率领马步兵各一万人,战象十余只,一路由铜仁、麻阳,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罗,三路大军向北进攻辰溪,满清守军只有三营合计三千士卒,一见势头不好,直接退到了泸溪,被“围如铁桶”。

    四月二十五‘日’,冯双礼亲自督战,手下各营将士奋勇攻城,当天就占领了泸溪,活捉清将郑一统、知州柴宫桂。紧接着,冯双礼移兵上攻辰州,碰上的是当初拒绝金声恒一起举事的辰常总兵徐勇。此人也是李自成老营的宿将,见惯了阵仗,并不惧怕,笼城不出,冯双礼全力进攻了三次,奈何防守严密,均未能得手。

    此时,坐镇常德,归孔有德节制的挂剿抚湖南将军印的续顺公沈永忠,迅速调集各路兵马回援常德,但也仅仅得兵二万。

    沈永忠知道,冯双礼只是明军的一部,一旦大军赶到,不要说辰州,就是常德、武昌都要不保啊!当即以六百里加急,向隔着‘洞’庭湖的孔有德求援。

    别看在整个湖广归孔有德节制的兵马有十几万,但奈何如此幅员辽阔的疆土不太平啊!对于这个时代的湖广,最具战略意义的坚城其实只有两座,一是襄阳,二是岳州。

    如果俯瞰湖北,它的西、北、东三面被山地环绕,山前丘陵岗地广布,中南部为江汉平原,与湖南‘洞’庭湖平原连成一片。而襄阳,就扼守通往江汉平原的水陆咽喉,号称“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唾于可下”。

    明代以来的襄阳,是对隔汉水相望的襄阳和樊城的通称。而郝永忠率领的一万多人马就活跃在襄阳以西,‘逼’得清军驻守此地的兵力高达三万。。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