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军阀_第七百四十八章 人祸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四十八章 人祸 (第2/2页)

东京横滨间,赁居日人家中灾后家主拔刀拍案曰今日要杀支那人后经几许哀求,始免一死

    彼时之日人悲愤凄楚,多已全失人xg,残忍刻毒,闻之战栗。且因中国排日,故每遇中国人,恒易受感情之冲动,而一快其意。甚者,以此时为扫dàng华工之好机会。

    比华人更惨的,是朝鲜人。

    大屠杀本来是以他们为靶子的。

    地震次日,日本宣布全国戒严,灾区的戒严任务在开始时实际上是由地方上的青年自警团承担的。

    当日,灾区流传说朝鲜人趁乱放火,而且还往水井里投毒。于是,在政府的秘密策划下,一项针对朝鲜人的大屠杀计划出台。

    从9月2日下午开始,在军警的配合下,青年自警团对朝鲜人聚居区进行了极为冷血的残酷屠杀,大量动用冷兵器,死者几乎都无完整的尸首,死亡人数约在600010000人左右。

    短短几天时间,数以千计的朝鲜人惨遭杀害。日本内务省警保局事后宣称共有231名朝鲜人3名中国人和59名日本人因趁火打劫而被处决,其中本国公民多属误杀。

    但是,不仅那些犯罪事实纯属捏造,无论朝鲜籍中国还籍是日本本国的被害人数都被大大地缩水了。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难道它仅仅出于裕仁的一个投机xg手笔大难来临之时,日本人为何如此冷漠它的背后,包含了这个民族怎样的心灵密码

    一切可以追溯到1903年5月22日。

    那一天,在小城日光的华岩瀑布旁,年仅18岁的大学生藤村cao削下一块桴树树皮,写出岩头之感后沉潭自尽。在后来轰传一时的这份遗书里藤村cao反复追问着人生的意义。他并且写出了自己的答案:曰不可解

    他说,我怀此恨而烦闷,终至决死一.

    不久,烦闷一词成为日本大学生最流行的词汇了。和烦闷同时出现的,则是成功。如果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以脱亚入欧富国强兵为追求,几千万国民匍匐在这个目标之下忍饥受饿视死如归,从而缔造了明治精神的话,那么从这里开始,这种精神不仅退居到了日本民族的心灵角落,在纷纭浩dàng不断嬗变的市井间,渐渐滋生的,恰恰是它的反面。

    与父辈们不同,新一代青年追求的成功,和国家无关。

    几乎是日俄战争刚刚落幕,千万青年就生长着新的日本意识:大国地位已经实现,现在该追求与国家目标无关的个人目标了。

    为此,他们刻苦用功考入大学并渐渐接受了自由主义思想;随即,他们步入公司成为中产阶级,开始了效仿欧美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个人群是如此孤立:成为新市民领取可观薪水的青年,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出身农村或者家境贫寒的那些青年,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依旧是从军

    换而言之他们不仅在观念上与父辈与明治精神对立,他们在身份上也与自己的同龄人特别是青年军人们对立。在一代人的身上,日本就分裂成了两个部分:一个是西洋的城市的中产阶级的和代议政治的,另一个则是东方的村社的赤贫农夫和天皇制度的。

    与青年军人们相比,他们优越富有学识饱受社会青睐。以他们为载体,现代政党掀起了一bo又一bo的宪政运动。所谓大正民主时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他们的产物。然而,这种代议制是如此可笑如此浮光掠影,一如他们与日本社会的关系:从原敬内阁高桥内阁到加藤内阁,日本的政党政治始终笼罩在古老传统的y影下;几乎可以说,它不过是老人们特别是西园寺公望元老的恩赐。以几任首相为例,他们大多出身军人,只是在需要政党支持时,他们才加入了政友会或者宪政会。

    所有这一切,都让青年们无比烦闷始终烦闷。在他们的烦闷中,一个对抗的分崩离析的日本出现了:尊王和攘夷复古和维新锁国与开国保存国粹还是文明开化,乃至代议制还是军国化战争还是和平一.旧的明治精神已经死去,新的大正信仰未诞生。这个分裂的碎片化的观念世界,正是关东大地震的表情来源。

    正如1923年是日本政党政治的顶峰也是它的尾声那样,1923年,日本站立在时代的夹缝处。

    而在这个时候,中华民国的大总统王恒岳也决定要给日本再烧上一把火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