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一章 王恒岳的南京金陵造船厂 (第1/2页)
南京金陵船厂。\.\. 机器轰隆隆的在那作响,船厂里一片忙碌景象。 在海军实力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得迅速提升的情况下,王恒岳更多的是把目光投放到了航空母舰和潜艇之上。 而南京船厂,则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潜艇生产基地。 在这里,大量的中外工程师、设计人员、技术工人聚集于此。 在欧战战之前,由于传统的“大舰巨炮”主义主宰海军界,很多海军将领轻视水下航行的潜艇在海战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海战的胜败主要取决于大型战舰“厚甲板”、“大口径火炮”的面对面的较量,而潜艇在海战舞台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充其量只不过用作为防御敌**舰的进攻。然而,欧战开始后,潜艇一在海战舞台上呈现,便显示出令人刮目的优势,其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使一艘艘庞大的水面作战舰船夹带着众多水兵的**沉入深海。 战争告诉人们,潜艇是一种神出鬼没的奇兵,潜艇是一种有效的海战兵器。潜艇的炫目光辉久盛不衰,它的作战威力其实不像有些军事专家预言的那样昙huā一现。 而在大总统王恒岳领导下的中国海军,毫无疑问是最重视潜艇生产研制的一个国家! 南京金陵船厂的厂长姓陈,这人无疑是中国潜艇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般的人物。 中国最早的潜艇建于1880年,这艘潜艇是由一个姓陈的“道员”首称提出建造的。他先进行了图纸设计,并吁请清政fu大员予以支持。还暗示愿以合同包管,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适用,工时费一钱不受,所用材料照价赔偿。 陈道员的建议获得了清政fu的支持。1880年夏,在天津机器局开始施工。 这项工程那时是在绝对保密的条件下进行的。陈道员亲率十余名工匠,在机器局院内围起围墙。围墙内外,戒备森严。然后他采购木材铁皮,开工兴建。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施工。这艘“水下机船”建成完工。 它“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落千丈尺。要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1880年9月18日,正值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了试航。据记载:船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但奇怪的是。这艘试验成功的潜艇没有正式使用或继续研究,从此却销声匿迹了,既没有留下名称。也无更多记载,甚至人们也不知道这种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艘潜艇动力推进系统是什么样子的、以什么体例上升或下潜的、艇体结构如何等等...... 但王恒岳记得这个人,这个中国第一艘潜艇的制作者,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潜艇之父”! 王恒岳让杨方云想方设法把这位姓陈的道员请了出来,并让其担负金陵造船厂的厂长。 当王恒岳把他请出山。问其真实姓名的时候,他却微微一笑:“老夫只想为中国潜艇做些实事,不想留下什么千古英名。大家都喜欢叫我陈‘道员’,那以后我就叫陈道员了。” 这也算是一桩美谈了。 而金陵造船厂的总工程师则也同样是一位满清官员。 这人名叫魏瀚。曾任满清海军部造船总监。民国元年,任福州船政局局长。王恒岳取得全国政权之后,第一件做的事即是将魏瀚从福建调到南京金陵造船厂担负总工程师。 这位魏瀚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他组织研制了中国第一艘巡洋舰——“开济”舰;制造了中国第一艘铁甲船--“龙威”舰;介入制造了中国第一艘钢甲鱼雷舰--“广乙”舰;中国第一艘猎雷舰--“建威”舰;主持和介入建造了“开济”、“横海”、“镜清”、“寰泰”、“广甲”、“广乙”、“广丙”、“广庚”、“龙威”、“福靖”、“通济”、“福安”等十耳热艘艇;为中国造船工业的成长做出了不成磨灭的贡献。 而他的家族也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海军世家之一。魏瀚的九名兄弟、堂兄弟。皆为海军高官,其中有六位结业于船政系列学堂! 魏瀚以船政前学堂第一届学生中第一名的成绩结业。留在福州船政做技术工作,后成为中国第一批赴海外考察和留学的海军军官。法国留学期间,在学得造舰技能同时,兼学法令,曾就聘法国皇家律师公会助理员,声誉日起,随后获得法学博士称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