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明_第四百三十八章 接泰山 笑最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八章 接泰山 笑最后 (第3/3页)

s='gcontent2'>

    铜料粗重,肯定不如船上多装载些精细货物赚钱,各处未必愿意做这个生意,可高价收取铜钱,一来是市面流通不畅,二来是胶州营未免赔的太多,可铸炮这件事情耽误不得,每个团三门三磅炮,这个数量太大,而且开封城的城防也需要火炮,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铜料。

    宁乾贵已经是做好了打算,赔钱也是准备认了,毕竟大帅李孟有过要求,那就是军工第一,要想尽方法,无论如何要保证军工的正常运转。

    对铜料紧缺,市面上铜钱价值高昂这种种情况,李孟却没有什么知识来应对,因为这差不多是经济学的范畴了。宁乾贵离开济南的时候,李孟还特意的叮嘱说道:

    “铜料紧缺,这并非你的过错,只需要筹备到足够的铜料就是,其余的后果咱们押后再议。”

    这就是为了让宁师爷安心,李孟也做好了赔钱的准备,但算算这个日,才不过是十几天,也就是宁师爷到了灵山私港然后马上回返,到底有什么急事,让山东的大掌柜如此着急呢!

    尽管是傍晚,正是一家团聚的,但宁乾贵到来,李孟还是出来相见,毕竟是公事要紧含糊不得。

    见到宁乾贵的模样,李孟又是吃了一惊,宁乾贵这些年身在高位,手握巨量的金银财源,再也不是从前那师爷的状态,也是威严自重,颇有大人物的涵养气度,今日间这种狂喜的状态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大帅,有铜了,有铜了!!”

    宁乾贵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这真是天上掉下来的好运,胶州营在这般缺铜的时候,却有一名山东地方豪商从倭国贩运了大批的铜料回来,这是何等的幸运之事。

    原来这倭国就是产铜的地方,并且铜价这般的低廉,实在是胶州营的幸运,但胶州营却没有足够的海上运力来往于山东和日本之间,就算是这次地大批铜料。也是用郑家的船队运回来的。

    胶州营目前对铜料的需求是极为巨大的数目,并不是胶州营目前地近海船队就能去运输的,而目前东亚地海面上,也只有郑家的船队才有这样的能力去运输这么大量的物资。

    按照李孟的想法,本来还要继续晾这个郑家地代表一段时间地。双方尽管相隔两三个省,彼此都无法切实地打击到对方。但目前的状况下,胶州营却是在各方面占据了优势,完全地压倒了福建的郑家。

    后世人常常评论,郑芝龙有大才而无大志,以郑芝龙几千艘船。差不多南国地海盗力量都是为他效力的规模和实力。当时甚至对于日本都有侵占其一部分地可能。那些南洋小国更是不在话下。

    要知道,在当时郑芝龙的实力已经是膨胀到。西班牙和荷兰人也不要和其保持和平的程度,但是他却依然把福建所谓基业看得极重。当然,这也是国人骨那种乡土观念在作怪。一切只有大陆上的才好。

    这和如今广大人民群众争先恐后出国的热情正好是反了过来,细想下,倒也是颇为的有趣。

    晾也晾了这么久,既然现在有用得到对方之处,自然是要召见。宁乾贵从灵山私港返回前,也是和周继海详细了解了这批铜料的来源和日本贸易的一些情况,周继海自然知道这个生意独家垄断才赚得更多。

    可他也明白,凭借自家的资本,想要做山东和日本的买卖,特别是每笔都牵涉大批银两进出的铜料生意,恐怕还要把这个生意作跨,既然买来的铜也是要卖给胶州营的,自己的本来目的除却赚钱之外,又是要交好齐国公,索性是把胶州营的灵山商行也给拉进这个买卖来。

    第一笔好处,周继海已经是拿到了手,包括他垫付的银和买铜的银,并且差不多赚到了三成的利润。

    对于海贸来说,这三成的利润并不算高,可要想到这铜料的生意进出的绝对数额巨大,三成的利润也是相当大的一个数目,周继海已经可以说是陡然而富,并且是前程远大,山东的商人不少,依靠港口做海贸生意的人也是不少,这次和周继海一起去往日本碰运气的富贵弟也不少。

    但是能发现这商机的人却只有周继海一个,而且这个铜料的生意正好是补充上了胶州营急需的缺口,这真是需要平日里的观察和敏锐的判断,头脑也是清醒的,对这样的人才,灵山商行真是急需。

    用比较粗俗的话讲,周继海这一铺赌对了,李孟听完宁乾贵的介绍,当下作出了决定,对日的生意可以暂时由这个周继海负责,铜料进出,可以让他有两成左右的份,胶州营从来不让人白跑腿。

    周继海一举成为灵山商行十五名高级掌柜之一,周家几乎是没有什么迟疑,立刻是把周继海当作了族长的继承人,族的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还放出话来,若是周继海愿意,族长的位置也是他的。

    发财反倒是小事,能绑在齐国公的战车上,这才是大功劳!

    只不过这当日间收取周继海高额运费的船头却是吃了亏,他也没有想到这位在日本被笑成事傻的小伙,回到胶州之后就是一步登天。在灵山私港那边下了船,看周继海的这般境遇,再听到二当家已经在济南被冷遇了几个月可还是上下活动,这位船头顿时是觉得害怕。

    如今郑家这样求山东,周继海这等山东的官商却被自己狠狠的敲了一笔,要是让当家的知道,那个下场实在是太惨了。

    郑家是海盗出身,对内部的惩戒一向是血腥残酷,被吓坏了的这位船头当即是把赚来的银要给周继海送回去,周继海这次已经是发的厉害,自然不稀罕他的这点银两,何况的确是用船给运输了,这钱也花到了实处,所以压根不收回,把这名船头吓的愈发厉害,又跟自己船队的人借了一笔银,又给周继海送去,这要是收下来,周继海这一趟但是这运费上就赚回来几百两。

    莫名其妙的周继海和这名船头互相推拒,如果不是兴高采烈的宁乾贵带着他一同前往济南,恐怕这纠缠还要持续下去。

    同去的那些山东商人弟也是后悔不迭,因为山东和日本来回都是要乘坐郑家的船只,不少人都是和周继海一同回来的。

    有的人买的漆器,有的人买的刀剑,还有聪明人用带去的银两兑换回来不少金,不过这一项上德川幕府上有限制,所以只能小发一笔,所有人带着的货物看着都要比周继海压在舱底的铜料要利润高许多。

    这些人都在等着看周继海的笑话,这一船铜料就算是回去铸成铜钱,折算上匠坊匠人这些花销,也不过是一倍的利润,可问题的关键是大明严禁私人铸钱,山东更是严刑酷法的查禁。

    而且金属锻打铸造的师傅差不多全部集在兵器制造局,大家都知道,这一趟周继海差不多把他一房的银都丢进去了,根本没有余钱来招募匠人、建造工坊,前提是不想掉脑袋,总不成这些铜用来铸造铜器发卖吧。

    不是每个人都能观察到市面上的铜钱价值高昂是因为兵器制造局对铜料的大量需要产生的。

    不是每个人都有决心用这么大笔的金银购置铜料,准备就算白送也要给胶州营兵器制造局,这种下注的豪气。

    周继海观察到了,周继海敢于那近两万两银去博一下,现在他成功了,这一趟去倭国,最粗重的一批货物却取得了最大的利益,想要看这周继海破产笑话的人都是傻眼了,现在知道这铜料大利也是晚了。

    谁都知道下一趟肯定是灵山商行带着大笔的金银去往日本,那时候,除却周继海之外,他们那该能赚到一点便宜。

    周继海笑到了最后,果然是笑得最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