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二十一章 胜者得利 吴某来拜 (第4/4页)
“云瑶。开封城的事情,我也已经在布置了,你家里不会有什么危险,你放宽心就是,现在你有孕在身,要是心情不好,影响了自己的身体,也影响了孩的。” 在席间李孟就是出声宽慰,他当然知道木云瑶因为什么忧心,河间府歼灭鞑虏大军,山东原本不为人知地实力突然间出现在天下人面前,甚至连山东内部都没有想到自己会这样的强大。 一直是韬光养晦的胶州营突然变成天下瞩目的角色,很多事情就不能徐徐图之,而要加快步骤进行了。 但开封城一直是孤悬在黄河南岸,不管是明军还是李孟的兵马都没有牵扯,更关键的是,木云瑶知道如果胶州营要对开封城有所动作,那真是旦夕可下,就怕周王府死心眼,报着和大明同生死的想法,那就玉石俱焚了。 尽管是周王府和镇东将军府的书信往来络绎不绝,可木云瑶依旧是忧心忡忡,如果不是颜若然拦阻,她就要派盐帮直接在城掳人了。 听到李孟的劝解,木云瑶点点头,脸上地神色稍微缓和了些,李孟摇摇头,又是开口说道: “这次不管怎么讨价还价,开封城肯定要在山东的手掌控,到时候云瑶你放心就是,周王府的一应待遇都不会次于现在。” 别看周王府是一等藩王,财富蓄积巨量,但毕竟是收取田租为主,这和李孟的金矿、私盐、海贸根本没有相比的资格,维持这待遇也是轻松之极,何况要真是到那一天,王府很多官员编制都可以裁撤,少了这些人的贪墨,还能节省不少,说白了不过是养着个亲戚,李孟倒不吝惜。 百般宽慰,木云瑶总算是放松了下来,因为有劝解这个过程在,午饭的时间为免长了些,还没有吃完的时候,就有丫鬟过来通报,说是将军府主簿袁先生求见。 袁宏可是传统的读书人,主家用饭期间贸然地求见,这举动为免是太过失礼,他肯定是做不出来地,但如果这么做,就肯定有要紧的事情。 李孟也是心疑惑,不过也没心思吃饭了,跟桌上地亲眷家小打了个招呼。便走到自己的书房,那边袁宏正在等候。 “大帅,京师的军府都督吴襄派了家人来拜见?” 军府,如今的五军都督府完全是个虚衔,京师挂着都督衔头地贵人不要太多,根本值不得什么。这些日过来拜见的人这么多,身后是实缺官员的本就不少,为何这人却如此的着急。 看见李孟的迟疑,袁宏刚要低声的提醒,李孟却两手拍击了下,开口笑着说道: “平日里总是念叨儿,等老过来了,反倒是想不起来。” 主簿袁宏跟着笑了几声,说道: “学生这边也是奇怪。按说目前也是风马牛不相及地,却突然上门了,实在是不知道来意为什么!” 坐在椅上的李孟然的笑道: “全歼三万七千的鞑虏兵马。旁人不觉得如何,他吴家是世代在辽镇吃兵粮的军头,她们可是知道这个厉害,当然要过来表示表示。” 袁宏在身边沉吟了一下,好像是在回想什么细节,然后才开口说道: “按照各个地方的估计,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手能有三千多家养的亲兵弟,算算收拢松山之战后的那些各镇溃兵,估计怎么也能有七万兵。山海关总兵高第的兵丁万余,并且一向是依附吴三桂,临战再在宁远和蓟镇一带搜罗,十万兵马还是凑地起来,比起北直隶的这些草头兵,的确是精锐了。” 辽镇地广人稀,从开镇时候起,各级军将实际上也是大大小小地地主,士兵们就是他们的农奴和佃户。辽镇军将手钱粮不缺,又有朝廷在关内搜刮盘剥的钱财补充,他们所养的家丁亲兵比例,比起关内的军将要高许多。 当然,袁宏所说的精锐,不过是相对北直隶那些草包的精锐而已,所以说的时候语气很是轻松。 李孟所讲的知道厉害,是说关外地辽镇明将那是几代和鞑虏征战的,但基本上没什么胜利。只是不停的失败。当然是对鞑虏的厉害心知肚明。 军府都督吴襄在两年前还是白身,因为他临阵脱逃。败兵之将,朝廷没有问罪就不错了,当吴襄的亲戚祖大寿投投降鞑虏之后,在京师之的地位更加低下,但吴三桂收拢松山败兵,守着宁远到山海关一线领土,并且手有了将近八万兵马的实力,朝廷不能忽视了,这才是让吴襄担任了个军府都督的虚衔,名为在京师荣养,实际上是当作控制外地武将的人质。 吴三桂在这些年地大明号称是勇冠三军,所向无敌,这两个大得吓人的称号来源很简单,当年吴襄在关外时候和鞑虏作战,因为轻敌冒进,被满清的兵马围在军,辽军已经是准备放弃吴襄,收兵回营。 只有吴三桂领着几十名家丁冲进鞑虏的阵,把吴襄从满清军阵救了出来,这种微不足道的胜利和勇敢,却在处处失败的明军显得无比耀眼,吴三桂声名大噪,立刻被人颂扬,而且简在帝心,一步步的爬到了今天的高位。 到现在,冲进鞑虏的阵砍了几个首级,献记载上都是语焉不详,和胶州营全歼近四万鞑虏大军地战绩一笔,那真是云泥之别,高下立判。 谁高谁下当即分明,这吴襄和吴三桂知道山东这胜利消息之后该有多么震撼,李孟差不多也能想象地出来。 吴家的求见,就连沉稳地袁宏都有些喜不自禁,开口笑着说道: “学生先恭喜大帅了,放眼四顾,边之地,北五省各处,唯一还有些实力的也就是这吴家的辽兵,今日间却主动找大帅示好,这真是天遂人愿。” 李孟脸上也是挂上几分笑意,不过他却没那么乐观,笑着回答道: “若真是如此,自然最好,可这些人想的太多,把自己看得太高,没准还要过来谈谈条件,本帅倒真是想知道,他吴家到底能有什么拿出来谈的,那几千家丁还是那几万农奴?” “那大帅什么时候见吴家派来的使者?” “晾他几天,然后让你手下的书过去见见,败军之将,也拿着这么大的架?着急的不是我们!” 在李孟的印象,吴三桂是汉jianian和背叛者的代名词之一,李孟是极为的厌恶,可现在吴三桂和吴家的势力示好投靠的人是他,不是满清鞑虏,这该怎么算,想想竟然有可笑的感觉。 李孟终于是确定了一点,穿越时空的蝴蝶足够大,闪动翅膀,历史跟着改变了……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