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三章 削耳 (第2/2页)
愿意,本官拦阻岂不是不近人情。” 沈启堂哈哈大笑,笑声中右臂一震,铮的一声,他腰间利刃出鞘,寒光照眼,在场之人尚未没看清那长剑是什么样子,只见得一道白光在那两人的耳旁,一掠而过,剑刃瞬间归鞘。 那两名衙役根本没感到痛,只是耳际一凉,各人一只耳朵已经落在脚下,鲜血滴下来时,他们才知道这落下的是自己的耳朵,也才感到痛楚,一阵惊呼,又吓昏过去了。 不只是他二人,在场诸人包括丁晋,都感觉不可思议,虽说都听过一些奇侠怪客之类的市井野闻,都不过当传奇神话看待,今日亲眼目睹如斯神技,那种震撼的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形容。 丁晋赞叹道:“本官尝佩服沈兄为人极为豪迈洒脱,又深悉土木水利之学,万万没有想到,沈兄竟然还精通技击之术,果然是天厚奇才,必使其无所不精、无所不通啊。” 沈启堂这些时日在襄州不断地碰壁和挫折,压抑得久了,今日一时冲动下在两个微贱之人身上卖弄了一回,不免惭然,听得丁晋的赞叹,苦笑道:“沈某少年时学文不成,闲暇时便舞弄些防身之术,不成想到最后文不成武不就,区区小技,实在不凳大雅之堂,丁大人谬赞,愧不敢当啊。” 丁晋点点头,目光若有若无间重新打量沈启堂,只见他器宇轩昂,仪表堂堂,先前目睹他的技艺后,那腰间长剑也再不能当做华丽装饰物,剑客雄风,英姿伟立,果然是一位让人击节赞叹的伟丈夫。 因为这番插曲,丁晋不得不对沈启堂重新评价。无疑,他精湛的技击能力提高了他在丁晋心中的地位,甚至,是改变了已经将要定型的形象。 当然,丁晋看重的不只是由技击带来的杀伤力,个人的力量毕竟再神奇也有限。丁晋在意的是,能将一种技艺练到如此程度的人,必然非常人可比,他必定拥有远超常人的毅力和聪明,才能做到能人所不能。 这样的人,值得尊敬和重视。 而之前,丁晋对沈启堂的评语是:天真,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君子。 所以,丁晋认为这样的人并不难应付,只需稍施手段,他就会乖乖就范。实际上也正如此,在丁晋为其量身定制的局面中,沈启堂四处碰壁,从来到襄州开始,做什么事都不会一帆风顺,总是充满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困境、意外,到最后,不得不求助于丁晋这个地方主官。 在这种不露痕迹的安排中,沈启堂雄心勃勃的念头早已烟消云散,碰了几头灰,他真的学乖了,知道没有地方官员尤其是主官的支持,别说是推行新法,就是想干成芝麻大的一点点事,对于他这个外来者来说,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沈启堂的认识不可谓不深刻,因为这都是碰壁后的教训。但是因为丁晋安排得巧妙,偏偏又显得一切很正常很自然,沈启堂完全醒悟不到这都是别人刻意促成的结果。 相反,沈启堂只觉得丁晋此人不仅对自己帮助良多,而且在襄州既有声望又有威望,既得属下官吏信服,又得百姓衷心爱戴,只要是他想干的、吩咐下去的事情,无论什么事,都可以上下同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官员,沈启堂无意去和他争,也自觉远远不及,无法与争。 这一次的水坝工程问题,更让沈启堂坚定了甘居下风的念头,他觉得很挫折,自己堂堂工程主管,竟然被一手提拔起来的亲吏玩弄于股掌之间,肆意欺瞒,工程出了诸多问题,自己竟然毫不知情,到最后居然还是在丁刺史的提醒下才发现问题。 要说谷城县的两名衙役贪赃枉法是积习使然尚可原谅的话,那么自己的亲吏执法犯法,自己身负督查重任又没有及时发现症结,凡此种种,自己实是罪该万死了。 正因悔恨,丁晋的摘jianian察宄就更让沈启堂感觉敬畏。似乎襄州境内发生的任何事,都瞒不过这位刺史大人的眼睛。从这个角度来说,丁刺史的强势和明察秋毫,似乎也将是新法推行的有力保障。 有了这样的认识,沈启堂终于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决定配合丁晋将新法在襄州推广开来。 思想摆正后,一切就好说了。沈启堂确实很有能力,再加上又是新法的策划者之一,熟悉内中详情,这种种优势,对丁晋的帮助可谓非常巨大。 另一方面,丁晋其实早在沈启堂来襄州前,已经开始为新法的推行做铺垫和准备,之所以没有正式展开,也是一向谨慎的性格使然,他急需听听沈启堂这个专家的意见和指导思想。 待丁晋将襄州诸项筹备事宜向沈启堂和盘托出后,沈启堂才知道丁刺史已经为新法准备得非常充分,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自己还是坚持原来的想法从而和丁晋闹翻的话,对方即便不需要自己协助,也完全能进行下去,看样子,应该还会实施得非常良好。 当然,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了。沈启堂很庆幸没有提前和丁晋摊牌,没有让对方知晓自己私苛的想法,要不然,即便彼此还有合作的可能,在两人心存芥蒂的前提下,恐怕也不会配合得如这般融洽。 为了尽可能使新法推行顺利,丁、沈等人用了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跑遍了襄州地区谷城、鄢城,宜城、襄阳、均县、义清、南潭、枣阳、樊关九县一百二十四乡里,了解民情,搜集民议。 襄州刺史府的官吏们还为此在九县治所召开多次“动员会”,邀请豪家世士族、乡绅名望、族老家长,向他们讲解宣示朝廷的谕旨,以尽可能消除新法推行后的误解和阻力。 但即便是这样的努力,第一项推行的新法—丁田法刚刚公布不过数日,马上就遇到了强大的阻碍,而首批发难者,却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出家人。 前面说过,襄州本地,百姓崇尚礼佛,导致寺院众多,香火旺盛,再加上本朝贵族多信长生修行之道,道观应势而起。 这群数量庞大的僧道之流出家人中,虽然不乏真正有德之士,但多半皆为贪图寺观安乐之徒,他们大量抽取民众香火,巧取豪夺,置办田业,几乎无一处寺观不拥有大片良田,且他们巧立名目,以出家人的名义拒绝朝廷税收,以宗教豁免权逃避官府清查,致使国家财富被隐蔽侵占。 而丁田法,设置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击越来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寺庙道观抢占良田的行为,自然在被打击之列。 出家人要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丁晋等人要剥夺这种利益,这种天然的不可调和的矛盾,致使出家人无法顾及刺史大人的权威,悍然发起强烈的抵抗行为。 他们的行动主要从两方面出击,一是推举代表,代表他们的权益,去和官府谈判;二是发动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尤其是信徒中身份显赫者的影响力,来干预新法的施行。 僧人的代表是丁晋的老朋友—襄阳第一名寺定光寺的主持弘见大师。 弘见是有德高僧,而且今年已经八十八岁的高龄,丁晋对他一直很尊敬,他的面子不能不给。尽在中文网更多: 看书累了吗?来7432小游戏休闲放松一下吧!网址:. 重要声明:“"所有的文字、目录、评论、图片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阅读更多最新章节请返回,支持宦海风流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阅读。 Copyright2008-2009AllRightsReserved黑龙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