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海风流_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章 黄龙元年进士党(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八十章 黄龙元年进士党(下) (第2/2页)

位宰相对于此事却不置可否,他们既没有附和王伯明的罢兵主张,也没有称赞武元宗的勇气。因为谁都不想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冒然出言,世事难料,和与战的罪名,说不定哪天就降临到自己头上。

    对于武元宗来说,其他人的沉默已经是难得的好情况,可是对于王伯明来说,这却是天大的坏局面。更让他难堪的是,一向很支持他的窦刚也选择了沉默。

    窦刚想的是什么呢?窦刚想的是王伯明的自作主张,在这件大事上,他甚至没有提前通知自己。

    可是王伯明或许觉得很冤枉。因为窦刚之前是公认的“主和派”,他一直在试图用和平手段解决淮西以及其他藩镇问题。

    另外一方面,王伯明尚不愿承认的是,在他的心中,确实隐隐然有一种不想事事都请示窦刚的意愿,毕竟,无论他对自己有何等提携之恩,现在自己也是宰臣一员,大家本应平起平坐。

    延英殿会议,就在一种特殊的气氛中结束。

    第二日,慧帝又在朝会上,征询朝臣的意见。到了此时,王伯明只有死扛到底,坚持“销兵”之策,他绝不能给天子一种缺乏主见、毫无坚持的印象。

    而这,更加大了他和窦刚的对立。王伯明没有搞清楚的是,窦刚虽然一直坚持和平削藩,但淮西之战,已成骑虎之势,如果现在退却,势必加大以后削藩的难度,所以窦刚并不赞成此时退兵。

    王伯明最终落败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过于cao切。在窦刚态度暧昧,甚至还倾向于继续作战的时候,他没有事先进行沟通就贸然在御前发言,暴露了自己明为罢兵、实为报复仇怨的真实嘴脸。

    这种舍公义而挟私怨的做法,无疑让窦刚很是失望,也注定了他的失败命运。

    在和、战两派官员的争辩中,陶翼觉察到了机会的来临。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果能借机打倒王伯明,那么不仅可以增加进士党的凝聚力,而且也能带给群体成员们一种暗示和鼓舞:团结起来,结为盟友,就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事实上,为了倒王伯明,陶翼和进士党某些成员,早已做好了准备。虽然这些准备有些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但是不能否认,团体中的某些人,已经开始尝试用政治斗争的手段来打击仇敌。

    在御史台经营多年的李缜,通过和杜衡的特殊关系,此前已经派人秘密收集了王伯明生活上和工作中的一些不检点行为,御史台培养的密探,最适合做这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而和他同仇敌忾的仲隘斋,虽然无法采取犹如李缜那样的鄙下手段,但是他也没有闲着。他不停地在知交好友中渲染着王伯明的恶劣和卑鄙,这种影响乍看似乎不起眼,但是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仲隘斋交游广阔,与他有旧的官员遍布朝野,这些人再一传十,十传百,无疑对王伯明的名望造成了严重打击。

    同时,陶翼组织成员开始钳制言路。这一方面是通过杜衡、高崇文等人的御史台的监察百官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左补阙刘年、右补阙黄楚香、左拾遗刘蜕等人的弹劾之力。陶翼要让王伯明陷入白章纷飞的窘迫境地。

    王伯明确实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但是他已经无暇分辨这是一场处心积虑的阴谋,抑或是百官同僚们对自己坚持的“销兵”政策的强烈反击。

    此时的王伯明,将全部的精力用在修补自己和窦刚的裂痕上,他认为只要再次获得窦刚的信任,其他并不足虑。

    但恰恰是他认为会保自己的窦宰相,在对他的弹劾问题上,投了坚定的一票。

    窦刚认为失去人心的王伯明已经不合适再做宰相,勉强保他,并不符合整个集团的利益;同时,主要由中书舍人卢承庆筹划的“窦氏改革八略”也到了实施的关键时候,窦刚需要一位更有能力的官员协助自己来执行这些重大改革,而王伯明,显然已经不是合适的人选。

    五月,天子削去王伯明中书侍郎的职务,改任工部尚书。按周制,权归侍郎,尚书虽然地位尊崇,但并没有什么治事的权利,这让百官们暗地猜测,王伯明罢相可能已成定局。

    此时,初战告捷的陶翼异常兴奋,他决定再添一把火,尽早除掉王伯明。他随即和李缜、程文宪等人商议,为王伯明及他的一些党羽罗织了多项罪名,并决定由构陷高手—御史高崇文来发起最后的攻击。但是这次计划没有展开就夭折了,原因是他们的谋划受到了韩泰的阻止。

    韩泰是一位正直的官员,他可以接受陶翼等人先前对王伯明的弹劾及攻击,那是因为他们指控的问题是真实存在,如果既能打击让自己的友人受到政治迫害的仇人,又能为朝廷清除jianian邪,韩泰不介意保持沉默。但是现在陶翼等人明显只是为了私怨而任意构陷罪名,这是他无法同意的。

    另外,对于陶翼的成见,也让韩泰不能接受他们的解释。这种反对有性格上的原因,好色重财的陶翼很难得到韩泰这样循规步矩的淳谨君子赏识,无论他做什么,韩泰总认为他居心叵测。

    于是,陶翼等人的精心准备,只能半途而废,这让王伯明最终死里逃生,躲过了政治生涯中又一次大劫难,并在数年后卷土重来。

    天复二年,六月,慧帝下诏,削王伯明“参知政事”衔,贬为徐州刺史;迁中书舍人卢承庆为户部左侍郎,赐“尚书衔”,并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名号预宰相事,成为接任王伯明的新任辅相。

    拜相前的卢承庆没有任何政绩、没有任何挫折,也没有任何精彩情节和个人风格。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宰相窦刚的外甥。

    不知情人或会愤愤然说一句:背靠大树好乘凉。但一些熟悉者绝不会这么想,虽然卢承庆能当宰相,确实有窦刚的作用,但卢承庆本身,绝对不简单。

    他少年时期便才华横溢、名噪当时,是长安城有名的神童,京兆尹范疍看了他写的文章后,简直是爱不释手,逢人便说卢承庆有宰相之才,还说要将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他。这个时候,他的舅舅窦刚还没有发迹,正被武澄宇党排挤,在江南道做小洲刺史。

    成年后,他表现出了更优于少年时期的政治才华,但是他主要是作为舅舅窦刚的参谋人员,暗地为其出谋划策。

    这也是窦刚对他的保护。拥有丰富政治经验的窦宰相很清楚,一个人才华出众、太过显眼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尤其是在陷阱重重的官场之上。

    在窦刚的提携下,卢承庆的仕途之路可谓风平浪静,没有一点波折,他在二十八岁的时候便进入中书省参予机要,两年后被授予中书舍人的显职。

    中书舍人的工作是代皇帝草拟诏旨,由中书省长官从中选出一份并稍加润饰,成为正式诏书,称为“敕”。如果皇帝想不经中书舍人之手出纳诏命,一般被认为是不合法的,宰相可以提出质疑,中书门下二省也可以拒绝执行命令。

    这无疑是一份接触机要并且非常锻炼人的工作,卢承庆在这个位置上一干就是五年,所以也有些官员认为,卢承庆虽然资历较浅,但并不代表他能力差,如果只以对政事的娴熟来说,或许很多年高德厚的大臣都比不上卢承庆。尽在中文网更多:

    看书累了吗?来7432小游戏休闲放松一下吧!网址:.

    重要声明:“"所有的文字、目录、评论、图片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阅读更多最新章节请返回,支持宦海风流请到各大书店或网店购买阅读。

    Copyright2008-2009AllRightsReserved黑龙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