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六十七章 立后之争 (第2/2页)
手下做仆役,言听计从,可谓任劳任怨。 后来,龙世恩见他勤慎,将他安排到慧帝身边当差,目的是在皇帝面前安排一个“自己人”。可是没想到武忠国非常聪明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因他生性巧媚,处事机警,善于揣测皇帝的心思,大凡什么事,不用吩咐,就能承意办好,因此,很快武忠国就得到皇帝的赏识,被任命为三宫检责使,地位不在龙世恩之下。 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让武忠国学到一个为上位者服务的无上准则:吩咐下来的事情,必须用心去做,只有将事情办好,才能得到对方的信任,而信任如果成为习惯,那他就再也离不开你了。 再说正题,自从刘贵妃死后,慧帝日夜思念,几乎茶饭不思,常常对着她的画像掉眼泪,一边嘴里还念叨:如果再让自己看她一眼,那就什么心愿都了了。 几天后,武忠国看出来点东西,天子虽然没有下命令,可是事情已经明摆着,就是把“刘贵妃”找回来。 可是人死了还怎么找? 问出这个问题的,相信即使进了宫,也混不成人家武忠国的牛气,武忠国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寻找极似刘贵妃的人来替代皇帝心中那个难忘的影子。 武忠国一声令下,许多部门不得不大张旗鼓地行动起来,为皇帝办事,谁敢轻慢? 很快,上百位人选就被送入宫中,再经过武忠国的精挑细选后,最后只剩下两个美女:一位姓尚、一位姓杨。 这两个美女年龄都在十六、七岁,又都是国色天香,亭亭玉立,婀娜多姿,除了神似刘贵妃,比刘贵妃又多了一份妖媚风流。慧帝立刻“眼前只见新人笑”了,当即赐封两人为“美人”,天天泡在美人身边,朝夕赐宠,有时竟连续半月不到其他嫔妃处。朝政呀、文武百官呀、甚至权臣秉政的烦恼都统统被扔到脑后。 宫中暗自议论纷纷,就传到了张淑妃的耳朵里。张淑妃性子凶悍泼辣,虽然出自名门,但根本不是窦宰相想象的那般端庄贤淑,这个女人很爱吃醋,嫉妒心非常强。 张淑妃又气又恼,立即就让宫娥、太监领路驾到尚、杨两个美人的住处。远远就听见宫门内鼓乐悠扬,笑声不断,张淑妃扶了宫女走进门,见慧帝正坐在几案之后,两只手各抱着一个美人,三个人一边嘻笑悄骂,一边看下面宫女翩翩起舞。这时有太监喊:“淑妃驾到!” 张淑妃勉强按耐火气,走上前向慧帝施礼:“臣妾见过皇上。” 慧帝一见是她,心里老大的不情愿,可是想到对方火爆的脾气,心里还有些惧怕,强笑着说了句:爱妃来了。
尚、杨二位美人却是不知深浅,自以为得到皇帝的爱宠,这宫里完全可以横着走了,哪会将一个被皇帝冷落的弃妇放在眼中?于是,她们几乎商量好了一般,同时斜了一眼张淑妃,却不行大礼拜见。 张淑妃一见又添了一层怒气,她强压怒火,说:“臣妾听说陛下在此,所以前来拜见,并无他事,只是想斗胆进言,望陛下自有分寸,不要冷落正事。” 不愧是出自官宦世家,一番吃醋话,在外人听来反而是为国事考虑,果然有一幅母仪天下的风范。 慧帝听了面有愧色,尚未说话,那位尚美人却与杨美人嘀咕一句:“不知是真劝陛下自有分寸,不要冷落正事,还是说不要冷落她自个儿啊。”二人说罢,还吃吃地低笑。 张淑妃原本性子就是那种不饶人的泼辣,听了这话扬手就给尚美人一巴掌,慧帝忙向旁一拉,手掌落到尚美人的脖子上,美人当即泪下纷纷。 张淑妃还不罢休,追上前去,还要扑打,慧帝看她简直就是一个泼妇,气得连忙让左右将她架开。 张淑妃不能打人了,就开始骂,骂得非常恶毒但又不显下作,骂完了,气匆匆地启驾回宫,留下慧帝怒不可遏。 这番过程,因为李景俭的眼线就在当场,所以描述得不仅很详细,而且声情并茂,卢士琼和郑东岩听了,不仅会心大笑,郑东岩还拍掌赞叹:果然是出身高门,这份凶悍倒也着实吓人。 抓到张妃的把柄,卢士琼决定立刻反击,以扭转越来越对己方不利的情形。第二日朝会时,他便以听闻之说上奏此事,不过为了给慧帝留面子,卢士琼只简单讲了大致过程,其中当然不涉及天子,并说道:娘娘乃一国之后,如此举止,实在有失母仪风范,恐为天下人知,则陛下颜面无光。陛下应为社稷着想,切不可选此无德之妇为尊。 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慧帝猛然听得卢士琼说及此事,心中又气又羞,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原来这桩丑闻竟然已传到大臣的耳中。慧帝羞愧的同时,也愈加把张淑妃恨得咬牙切齿,现在就算是有人劝他把张妃打到地狱里,他都没得说,何况是剥夺她的立后资格? 当下,慧帝便要应和卢士琼的提议。就在这时,一个卢士琼素来看不起的小人物,低声提醒了慧帝一句,致使卢士琼的计划瞬间破产。 这个人,就是上文提到的宦官武忠国。他被慧帝擢拔后,很快就尝到了权力的好处,他深深地明白,自己的一切来自于天子,只要能取悦皇帝,那么更多的权势,将会接着而来。 当时,有一位刘贵妃非常得慧帝宠爱,武忠国敏锐地发现,取悦皇帝的女人,有时候收到的效果,比取悦皇帝本人更来得大。 因此,武忠国对后宫有头脸的妃嫔更是低眉顺眼、曲意奉承,其中,尤以刘贵妃、张淑妃为重。而当时的胡贤妃,入宫不过几个月,身份不过是一个微贱的“彩女”,武忠国根本不看好这个土里土气的小女人,甚至,为了讨好刘贵妃,有一次他还故意当众羞辱胡,只因为皇帝竟然误打误撞地宠幸了她一次。 有此缘故,武忠国自觉和胡贤妃结下了梁子,平日总是想方设法在慧帝面前编排些对方的坏话,惟恐对方得宠后报复自己。 先前,卢士琼呈述张淑妃的“不检点之事”,武忠国马上察觉到了不对劲,及至卢士琼说张妃不适合当皇后,武忠国听说此意,吓得差点从台阶上掉下去,张淑妃如果当不了皇后,那么胡贤妃不就是皇后了? 此事绝对不行!绝对不行! 事关身家性命,武忠国哪敢怠慢,急忙小声提醒道:圣上,勿忘扬大人的良苦用心。 听武忠国说到杨如月,慧帝将要出口的话,急忙止在嘴边。 好险,险些忘记杨卿的叮咛。 慧帝装作揉了揉眼睛,将对张淑妃的怒气悻悻然地咽下肚去。 这个时候,宰相窦刚已经反应过来,上奏道:卢相之言,皆为传闻,实不可信,如果陛下依凭一二谣言就降罪尊妃,将令天下人骇笑。 窦刚说完,又有几名重臣接连发言,意思都是认为谣言不可信,陛下要慎重。 卢士琼冷眼旁观,只见天子虽有意动之色,但最终却似乎又有什么顾虑,无法出口,他心中暗叹,看来此事不可为了。 果然,慧帝听了几个大臣的上奏后,才面无表情地缓缓道:此事朕会详实调查,散朝后,诸卿勿妄言。 卢士琼一听,就知道慧帝不想追究这事了,看到窦派某些人已经露出舒心的微笑,失望之余,他心中暗暗道:走着瞧。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