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六十五章 驿站案 (第2/2页)
首先,这只运输队很神秘。朱严不知道他们的来历,也不知道他们的归属,他们对王驿官出示番号和公函时,总是避着其他人,好像唯恐别人发现他们有勾当似的。他们内部有非常严格的纪律,禁止和外人交谈,即便你谈论的不是密事,被发现了也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和朱严往常见过的那些士卒兵勇,是完全不同的一群人。还有,运输队的保卫非常森严。朱严曾经见过漕运负责运送赋税钱银的队伍,可是他认为他们的防务远远不如这只运输队搞得那么让人窒息和恐怖。那不仅是体现在人多势众上,而是一种冰冷、诡秘的气息,朱严觉得运输队中的兵卒倒像是没有生气的死人一般。 其次,他们运输的物资也很神秘。这只运输队经过三娘驿不知有多少次,但朱严从来没有发现他们到底运送的是东西。用“发现”两个字,是因为朱严这个人飞扬跳脱,好奇心重,他甚至暗地调查过两次,但都没有收获。后来,朱严还是从一位富有经验的老驿卒口中有了一定了解,根据老驿卒对辕迹的目测,他推断这些物资有一部分绝对是盐物。可是这个回答反而让朱严更疑惑起来,一方面,如果真是盐物,运输队何必搞得这么神秘,他们的样子,简直比那些私盐贩子更小心谨慎;另一方面,按照运输队的规模和出动次数,如果是盐的话,数量将会是无比惊人,朱严想,只怕本州官井出产都比不上,那他们到底是何方神圣? 再次,他们的行迹很可疑。朱严发现,这只运输队,和别的走驿路的公人不同,他们选择路径,既不是选择易走之路,也不是选择捷近之路,而是只选择那些隐秘、路人稀少的道路,颇给人一种鬼鬼祟祟的感觉。而且,他们从来不让朱严等人陪同到达最后目的地,总是在半路上,就要求他们先行返回。此外,在一次出远差路过鄂州地面时,一群可能是属于鄂州刺史府的兵卒临时拦住车队盘查,朱严看到,运输队的人都很紧张,甚至,还有几人偷偷在车下拔出了短刃。 最后,朱严认为最可疑的一点,就是这只运输队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运抵目标,他们几乎每次运达的地方都不同。 这一点,或许在外行人看来,并没有好怀疑的,不过对于朱严这样的驿卒来说,却是不可思议。因为朝廷负责统辖军务的兵部司明令规定,不同番号的运输部队,都会统一制定不同的活动区域。也就是说除明令允许的活动范围外,一只运输部队在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随便进入其他地区的。 而这只运输队,几乎每次的运抵目标都不一样,除非他们每次都被朝廷更改活动范围,可是这简直不可想象。 但是事实好像又摆在眼前,如果不是,那怎么解释这只运输队可以在多个区域内活动呢?
朱严曾听过有一种办法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那就是取得一个区域内军政长官颁发的特别通行令,就可以不受约束地在这个区域内官道驿路通行。 好奇心重的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如果心里有疑惑没有解开,那可真是比都难受。朱严对运输队产生严重的怀疑后,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朱严觉得应该将此事向上面禀报,也许,他真的发现了不可告人的密事,那么,朝廷或许会大力嘉奖。 可是,王驿官听闻后,却是神色慌张,好像一件天大的祸事即将降临似的,他急问朱严,是否将此事告诉过其他人? 朱严觉得王驿官的表情很夸张,想笑,不过看他问得慎重,不敢造次,只是回答说自己拿王大人当最信任的人,所以第一个告诉的就是你,其他人谁也不知道。 王驿官听了,松了一口气,低声告诫朱严说:此事你再不可寻查,也万不可泄露,否则你我小命都难保全,切记,切记。 朱严表面上应了,可是心里犹如长了一根刺,总是对此事耿耿于怀,如果不是后来王驿官出了问题,他很可能会再次行险调查,那样的话,也许他的小命早就完了。 这次密谈后,过了半个月,朱严请假回了一趟老家,在家里住了七八日,朱严赶回驿站,结果就听说王驿官在自己走后第三日,莫名其妙地溺死在了离驿站不过数里地的一处小水潭里,官府的结论是失足落水而亡。 朱严觉得这根本不可能,王驿官有一个毛病,就是很怕水,据说是小时候被水淹过,所以他很少到有水的地方,更不用说无缘无故跑到那处荒无人烟的小水潭附近。 他认为王驿官是被人谋杀的,但没有证据说都没用,朱严想到王驿官或许会留下些证物。于是,当天晚上,他偷偷地溜到驿丞的房间,结果,他发现,王大人的所有东西,早已被收拾一空,根本没有留下东西可供自己搜寻。 朱严此人善思考,这或许是他的不幸,也或许是他的幸运,总之,这一次,这个习惯救了他的小命。朱严在房间中一无所获后,没有放弃,他不由地想到,如果驿丞早知自己有被加害的危险,那么他会将一些重要的东西,放在保险的地方呢? 很快,朱严就想到驿站后面废弃的那处小仓库,往日,他和王驿官经常溜到里面去偷偷赌钱,如果王驿官想留下些东西给人,那么第一人选肯定是自己,如果是给自己,那么东西必在仓库。 朱严再次进入仓库,他地方都没找,直奔墙角,挖开一处松活的火砖,掀起上面油布包裹的赌具,果然,下面有一本薄薄的册子,安静地躺在湿润的泥土上。 朱严泪如雨下,双手颤抖着拿起书册,翻开页面,只见在第一页,王驿官熟悉的笔迹跃然入目,一行小字,揭开了朱严的疑问。。。。。 ………………………………………………………………………………………… 袁公瑜听完朱严的供述,震撼之余,觉得事情太过重大,绝对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而朱严既然冒头,或许就有消息走漏的风险,当务之急,必须将朱严送抵刺史府丁大人那里,才能既保证他的安全,又能让此事有进一步调查的可能。 计定,袁公瑜不敢怠慢,连夜让宜城县衙安排人手车辆,保护重犯朱严赶往襄阳。 在这里,袁公瑜多了个心眼,他在监牢中挑选了一位和朱严身形仿佛的囚犯,坐入囚车,让宜城公差走明路护送。而同时,他让自己的侍从和真正的朱严,换了一身寻常百姓的衣裳,偷偷寻小路前往襄阳。 这个过程,袁公瑜除了告知配合自己的宜城县令,谁都没有透露。甚至对宜城令薛宣任,他也没有说出实情,只是称朱严可能和丁刺史重点关注的一件盗窃案有关,所以将他尽快解送襄阳,以了却上官的牵念。 袁公瑜的过分慎重,让薛宣任没有提高警惕心,相应地也就没有做出适当的安全方面的布置,这是大错,但谁又能完全预料到未来要发生的事情呢? 两日后,袁公瑜的侍从和朱严顺利到达刺史府,可是,丁晋也接到了两件噩耗:第一件,宜城县护送囚车的队伍,在来襄阳的半路上,被一伙暴徒袭击,二十七名公差连同囚犯,全部被杀。 第二件,更让丁晋震怒,宜城令薛宣任急报:袁公瑜在巡察监狱时失踪。 ...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