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六十三章 监狱黑暗 (第2/2页)
可是那少年对犯罪过程的叙述几乎和原审讯笔录写的没有差别。张忠志极为惊异,便令其再说一遍,那少年依旧是倒背如流,几乎一字不差。。。。看来,他早已把供词背得滚瓜烂熟。 由此,张忠志的怀疑更深,于是对案件的疑问之处多加辩驳,劝少年说出真相,免其一死。但是,那少年却不为所动,仍旧坚持原供。经过他再三开导,那少年似有感动,这才含泪说自己冤枉,自己是充作“宰白鸭”的鸭子的。 “宰白鸭”,也就是匪人对顶凶的称呼。张忠志得知其中情形,大怒,誓要将此事追查到底。于是,他安慰少年让其放宽心,暂在牢中呆几日,自己一定会查出真相,为其讨回公道。 可是,让张忠志惊异的是,第二日,他还没有开始调查,牢中狱卒过来报告说,那少年又翻供了,说人确是他杀的,他自己也在大洪山当过土匪。 张忠志大为疑惑,又加提审,问这少年说:“你去年刚满十五,怎么会下此毒手?再者,承认匪行,要受重判,你知道吗?”无错不跳字。 那少年说:“我对此人恨之入骨,不共戴天,所以杀他。至于大人说的。。。我都知道。”。 张忠志再三告诫认供的后果是要杀头,但那少年这次坚决咬定杀人是自己所为,张忠志无奈之下,只得由法曹按律判决。 很快,少年等一批死刑犯便被押解到长安城问斩。 少年死后没多久,一日,张忠志正在逛街,一名酷似少年但又略小些的孩子向他招手,等他好奇地走过去后,那少年眼中含泪的说:“某某是小人的哥哥,他对大人的大恩大德实在是感激不尽。但是那日他重新被押回大牢后,狱卒恨他翻供,对他施加酷刑,打得皮开rou绽,痛苦万分又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狱官又把我们的父母叫过去劝说,说‘卖你的钱,早已经用完,你现在翻供,不是让全家逼上绝路吗,你就算翻案出来,也是死路一条’,既然进退皆死,哥哥一想,倒不如顺从父母之命,死了算了。” 张忠志听后,强烈的震撼,让他久久无言,自己一时的不慎,断送了少年的性命,而匪人和污吏勾结,竟能瞒天过海,将一件不可能之事变为可能,将一个不想死之人硬生生逼死,他不禁感叹:法外有法,又岂是一人之目能明察秋毫? “宰白鸭”之事,同样引起丁晋的极大关注,自张归霸口中得悉此事后,他除了震撼,比张忠志想得更多的一点是:监狱腐败由此可见一般。 自古以来,领导者认为人多少都会有邪恶的意念,光是“礼治”并不能使人得以约束,那么,为了巩固皇权,打击造反,为了使百姓守法,维持社会秩序,需要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限制不法行为,使人感到害怕的刑罚便担负起此重责大任,而监狱,就是执行刑罚的主要载体。
这种暴力机关,因为他们直接掌握着控制他人人身自由及毁伤其身体的极大权利,再加上负责的官吏们,多是一些官场上的底层分子,大多数人看不到长远愿景和规划,只会重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因此,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腐败问题,极易在这里滋生。 而襄州监狱系统的弊症,早在剿匪之时,丁晋已接触到一些。当时,伴随着轰轰烈烈的清剿运动,各地监狱人满为患。人多了就容易出问题,可是监狱官吏并没有从根本上寻找症结,出了几次事后,谷城狱的管理人员想出一个非常极端的控制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用更严酷的手段来震慑犯人。他们设置了一些“洗心迁善房”,将那些不安分的人员禁锢其中。有时候,十几个人被关在几平方的“小黑屋”里,吃喝拉撒全在里面,有些人犯甚至被关押数月之久,甚至一些人死在屋中数日,直至尸体发臭,狱卒都不理不睬。 襄州监狱的问题,不只在问题的存在,还有问题的被忽视。丁晋只从属下官吏的片言只语中,便能看出些危险的端倪—整治监狱已经刻不容缓,但要命的是,大部分官员并没有看出其中的严重性。 马秋的哭诉,虽有夸大其词,但人满为患、管理混乱、狱卒不驯等等症结,还是让丁晋看得揪心不已,他决定立即开始整顿行动,不过这一次不能像剿匪一样满地开花,而是先寻一个“试验点”,寻找弊病、积累经验。 丁晋挑了襄阳县大牢作为第一个整顿对象。 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近。 襄阳令郭豪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这样的人通常性子也急。得到丁晋的命令,他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还是立即抽调干练人员,对监狱进行了由里到外,由上至下的梳理和整顿。 这一整顿,就让原本自信满满的郭豪傻眼了,如果不是调查报告都是有根有据的,他根本不会相信自己管辖的部门,竟然会存在如此多的罪恶和黑幕。 调查显示,襄阳大牢不仅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管理人员自身的腐败和犯罪。 根据调查到的一些事实看出,狱卒们曾控制盗窃嫌疑人夜出偷盗,得脏分肥;狱官们利用民事诉讼,向命案牵涉人敲诈勒索,并在牢中对人犯恐吓诈骗,甚至私下收钱放人;他们肆意调戏jianian污在押女犯、任意责打**犯人;以关班房为威胁手段敲诈平民;向在押人犯收取高价饭钱等等。 郭豪羞愧难言,自请处分。 丁晋没心思责怪他,郭豪调查出的问题比他之前预想的更严重。而这还是在襄阳,是刺史府权威覆盖地,尤其郭豪为人严厉,他的属下都很怕他。但就是“怕”之下,这些不法之徒依然敢作出这么多胆大妄为之事,可见这个被官员们集体忽视的监狱腐败问题,已到了不得不清理的时候。 丁晋派刺史府司功参军袁公瑜,协助郭豪整治襄阳大牢。 这番安排不言而喻,自然是想让袁公瑜在此过程中,总结弊症及整治经验,然后,再将他派出去治理各地监狱。 派专人到各县整顿监狱,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三令五申地发布命令责令各县官员自行整顿,这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因为丁晋发现,他的一些命令,有时候在下面根本贯彻不下去。 坏就坏在一些不安分的中间环节上。 丁晋知道,一些狡猾的官吏执行上面法令的时候,如果对自己有利,这个法令就不难贯彻;如果对自己不利,既吃力又得罪人,那么上面下达的命令就等于一纸空文。为了不执行或者少执行对自己不利的法令,同时又不受到上边的怪罪,他们还会发展出一些伪装术,比如欺上瞒下、以虚文应付法令的策略等等。 所以说,千万不要以为你坐在那个位子上下面人就都正心诚意地听你的。在你之下,还有很多中间环节,一环管着一环,如果其中有一环出了问题,那么法令可能自此而终,或者没有收到效果,或者收到反效果。 如果你不能处理好这个不安份的中间环节,很多人还都以为实权并没有在你这里,惧怕对方的yin威或者认为你的权力鞭长莫及,而不会真正听你的。 而袁公瑜的任务,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拨乱反正,借清理这些出现问题的中间环节,来宣示丁晋的权威。然后,再以丁晋的权威加大整治的力度。 ... ★★★★如果觉得好看,请把本站网址推荐给您的朋友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