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群英会(一) (第3/3页)
在你二袁之间左右为难? 留在青州也好,亦或者留在邺城也罢,皆非我所愿。
干脆,我去渤海郡……一方面可以远离是非圈,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孟彦,探一探幽州的情况。 想到这里,荀谌忍不住笑了。 “老大人果然高明,若我向袁公请求前往渤海,想来袁公也不会拒绝。” 说到这里,荀谌突然想起一件事来,“老大人,我听说来年你就要主持造纸编书之事,是否已准备完毕?” 荀谌笑道:“哪有那么简单……如今孟彦从民间,已收拢书册十三万有余,但要经过分门别类,也许一个漫长的过程。 文举现在,已经在做这方面的事情,但人手还是明显不足。我已发出书信,招昔日随我求学的学子前来相助。同时我还派人去了陆浑山,想要请孔明出山……总之,一切都还在准备。” “老大人所言孔明,莫非胡孔明乎?” “正是此人!” 荀谌想了想,便点头道:“他若肯出山,倒是一大臂助。” 郑玄所言胡孔明,名叫胡昭,是颍川颖阴人氏,与荀谌同乡。 此人幼读经史,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典史,工于书法。弱冠之年,便以其才学而为世人称道。初平元年时,袁绍曾多次登门拜访,想要请胡昭出山。但胡昭本人,却厌恶仕途险恶,故而坚辞不就。后曹cao迎汉帝迁都许昌,也曾派人前去请胡昭出山。无奈之下,胡昭只得去面见曹cao,表明不愿入仕,请曹cao谅解。无奈之下,曹cao只好让胡昭离开,并感叹:人各有志,出处异趣。 胡昭回家后,为躲避这种辟召,便迁居陆浑山中,在陆浑山卧龙谷广收门徒。 这胡昭的年纪,比之荀彧还小一岁。 荀谌对他也非常了解,听闻郑玄邀请胡昭前来,自然举双手赞同。 “老大人既然请来胡昭,我也想为老大人举荐一人……说起来,此人也曾在老大人身边求学,名叫崔钧,字州平,不知老大人是否有印象?” “崔州平?” 郑玄想了想,突然道:“可是安平崔州平?崔威考之子,曾当着崔威考之面,言他有‘铜臭’之崔钧吗?” “正是此人。” 崔威考,名叫崔烈,曾官拜太尉。 郑玄说的这件事,也是一个典故:灵帝时,崔烈买官,崔钧得知以后,当着崔烈的面,说他有‘铜臭’之气,气得崔烈暴跳如雷。 “若是此人,倒也适合。” 荀谌闻听,便躬身道:“既然如此,我这就派人前去相邀。 我听说,他过些时日便要去荆州游历。呵呵,我是觉得,与其去荆州游历,倒不如让他来帮一帮老大人。此也是崔威考前些时候,派人找我相求。你知道,威考此人,素爱慕虚名。” 郑玄闻听,顿时笑了…… 白雪皑皑,数百里不见人烟。 一行车队沿着潍水缓缓而行,田丰坐在车中,正翻阅一册卷宗。 突然,车帘挑起,袁尚一身风尘从外面进来,“田先生,方才我射杀了两只野兔,今晚正可牙祭。” 田丰闻听,抬起头来。 看着袁尚那一脸喜色,忍不住道:“三公子,此非冀州,咱们独行于北海,需多小心,怎可为口腹之欲,而涉险离队?万一遭遇歹人,岂不是麻烦?” 袁尚原本兴致勃勃,哪想到田丰上来一阵训斥。 心里顿时有些不满,但是脸上却不敢把这种不满的情绪表露出来,还要做出一副受教的模样,轻声道:“田先生,显甫知错了。” 这旅途乏味,我猎杀些野味又能有什么错? 再说了,近千人马,行于北海,难不成还有人敢来送死不成? 这田先生,果然是古板的要命,怪不得父亲对他不喜欢,跟他在一起,简直要闷死人了。 “显甫,这一路下来,可看出什么没有?” 袁尚想了想,“北海国萧条,似乎并不兴旺。 我在都昌时听刘子和说,如今战事方止,所以盗匪横行。刘孟彦虽已命人开始剿匪,但恐怕不是短期可以解决问题。依我看,北海国似乎并无什么出奇之处,远不似别人说的那么好。” “还有呢?” “还有,就是刘闯似乎对大兄颇为忌惮,迟迟不肯迁治所剧县,而是滞留于高密。” 田丰听到这里,白眉一蹙。 他低头看着手中的卷宗,心里面却盘算不停。 进入北海以来,所见颇为平常。 也许是因为季节的缘故,田丰并未看到大兴屯田的场面,也没有发现传说中的蜀黍高粱。 一切,都显得非常正常。 可正是这种正常,让田丰感到有些古怪。 “显甫……” “啊,田先生,我突然想起来一些事情,便先告辞了。 依照现在的路程,最迟明日中午,就可以抵达高密……不过今晚咱们还要宿于野外,我让人去查探一下,看看何处可以宿营。” 袁尚说完,便一溜烟的跑了。 田丰看着他的背影,白眉簇动,想要喊住袁尚,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发出一声长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