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0章 安置流民 (第2/3页)
‘妇’孺早已经是又累又疲,比起青壮年,他们的身体差了不止一筹,能够早喝上一口热食,他们平安无事的可能‘性’便大上一分。 如果任凭老弱‘妇’孺自生自灭,就算李贤设立粥棚赈济灾民,不患寡而患不均,青壮们年轻力胜,一定会抢走所有的食物,那时候,老弱们便没了活路。 什么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这些高尚的美德在死亡降临之际都已经成了一个笑话。 这世界只有一个真理,那就是活下去! 下邳东城,陈登、糜竺很有效率,他们动用了全部人手,运粮的运粮,煮粥的煮粥。 等到第一排乡民顺利入城之后,香喷喷的粥食已经准备好了。 李贤‘抽’出一根筷子,他‘插’到米粥中,筷子屹立不倒,这说明粥里面的米粟没有偷工减料,他很是欣慰,当下赞道:“有这些米粥,百姓们起码可以活下去了”。 相梁笑道:“这都是使君的恩德”。 李贤笑而不言。 时间仓促,城内不可能一下子备好几百口大锅。 陈登、糜竺动用了举族之力,才堪堪准备好了可供五百人同时食用的饭食。 正巧,第一‘波’吃饭的人也只有五百人。 如何赈济流民,确保他们不再生‘乱’,李贤早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开始,入城的流民数目绝不能多。 数量多了,很容易滋生各类矛盾。 想想看,城外的流民已经足有数万人,而且,不远处还有流民源源不断的加入其中。 如果无人管束,这些流民蜂拥而入,怕是会像蝗虫一般,所过之处一扫而光。 那样的话,李贤便成了‘弄’巧成拙的夯货,城内一定会有不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话。 第一‘波’流民吃完米粥之后,李贤才传令下去,准许第二批人入城吃饭。 后入者看到第一‘波’流民吃饱喝足的满意模样,当下安了心。 看模样城内粮秣足够,应该足够大家食用了! 刚开始,下邳城内的乡民对流民还有些畏之如虎,他们生怕这些走投无路的家伙会打家劫舍,作出无法无天的事情,谁曾想,入城之后,所有的流民都在衙役、兵丁的指挥下有秩序地前往粥棚。 沿途间,没有人偷‘jianian’耍滑,更没有人肆意妄为。 有善心的百姓开始放开院‘门’,将家中多余的粮秣送到了粥棚的位置,也有人自己烧火煮饭,将煮好的饭食送了过去。 受到无数冷眼的流民从未享受过这等待遇,一时之间更是感慨不已! 若不是李使君,大家连入城的机会都没有,说不定什么时候便会饿死在城外,而城中的百姓想的更是简单:李使君果然不凡,无法无天的流民到了他手上也只有老老实实的料! 听说了李贤怒而拔刀的行径之后,脑子灵泛的大族急忙筹备粮秣,齐齐送到了东城。 这可是拉拢关系,表忠心的最佳时机。 李贤不是想赈济流民吗?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陈家加上一个糜氏,虽说还有郡府的府库支撑,可哪里能够及得上成百上千个大家小家的帮忙? 一个时辰之后,东城的粮秣便堆积入山reads;。 李贤见状很是欣慰,这些大族如此知情知趣,倒也不枉他拉他们一把! 厚实的功劳簿又多出了几十页的内容,上面写出了各家各族进献的粮秣、食物。 有喜好攀比的家族,听说自己的死对头比自己多进献了一成的米粟,他们当即急红了眼,立马拿出更多的粮秣出来,以表诚意。 这时候李贤可不会将粮秣拒之‘门’外,无论是谁送上‘门’来,无论送了多少,李贤全都照单全收。 粮秣全都登记造册,现场煮粥食用。 李贤已经有了初步打算,过了今天,他会给流民分发定量的粮食,然后效仿青州的军屯制度,在徐州施行屯田。 下邳城外,陶谦赠予了李贤八百亩良田,李贤打算用他们来做屯田。 如果再加上开荒出来的土地,足够流民们忙活的了。 冬日虽然不能种植作物,但是却可以深挖土地,将土壤翻出来冻晒,这样的话,即可以确保开‘春’之后土地松软,又可以杀死土中暗藏的虫子。 流民们在死亡线上挣扎了好几日,多数人都已经绝望了。 李贤能够提供吃食,便是流民的再生父母,别说只是让他们挖地,便是让他们做更多的事情,流民们也绝无怨言。 随着人手渐多,粥棚可以提供的食物从五百人的份额提升到了一千人。 几个时辰下去,城外的两万名流民全都喝到了热腾腾的米粥。 有了米粥,流民们起码不会饿死,然而,流民没有住处,就这么‘露’宿街头的话,势必又有不少人会被冻死。 有道是送佛送到西,李贤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救人救到底。 这时候再去指挥流民砍伐树木,建造屋舍已经是来不及了,李贤犹豫一番之后,他想出一个注意,让流民住进下邳百姓的家中。 宗元这时候已经养好了伤,听说李贤正在东城赈济灾民,他闻讯赶来。 李贤对其没有隐瞒,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我想将流民分散开来,让他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