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5章 顺风驶船 (第2/3页)
,肯定会难上艰难。 没有人会为一个噬主之人卖命的。 此番,徐庶一语惊醒梦中人,李贤开始面对现实,他从一介盐丁成长到今天,靠的不是他人的吹捧,更不是所谓的虚名,而是靠着实打实的战绩,靠着无数贼军的尸首。 运送粮秣去长安城,固然可以牟取名声,可之后呢?又能为李贤,为北海国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 难道说,曹‘cao’、袁绍会因为李贤运粮的事情,放弃与他作对?这显然不现实。 真正的利益还要靠实力去拼搏,虚名堆积起来的一切,一旦泡沫戳破,总归会化为虚无。 李贤向徐庶深深行了一礼,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教了!” 徐庶连连谦让,刚刚腾起的一点不满很快便烟消云散,想来也是,李贤不过二十一岁的年纪,偶尔有些好高骛远的想法倒也在情理之中。 错了不可怕,怕的是死不悔改。 在徐庶看来,李贤不过中上之资,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地位,靠的是知人善任,靠的是从谏如流。 如果李贤刚愎自用,徐庶绝不会滞留至今。 眼下,李贤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显得尤为难得reads;。 身为身为刺史府的首席谋士,徐庶觉得有必要想出一个两全之策,“使君如果真的想为朝廷尽力,不妨假借吕奉先之手,只要说服他,一定可以达成目的”。 李贤大喜过望,“先生快快道来,如何假借吕布之手?他麾下的陈宫可不是个善茬呀”。 徐庶不以为意地笑道:“无妨,吕布斩杀董卓之后,声名狼藉,即便他占据兖州,自领兖州牧,可毕竟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一次,天子下诏,吕布一定不会放过这等赎过、买名的机会”。 李贤眼睛一亮,是呀,徐庶的分析鞭辟入里,吕布要想占据大义的名头,就一定会派人护送粮秣入京,如果北海国的粮秣也顺道进京,那岂不是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先生的意思是借风使船?” 徐庶微微颌首:“有一点使君需要三思后定,那吕风声臭名昭著,如果使君与其过从甚密,只怕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李贤大笑:“区区虚名有何用处?适才先生所言让我彻底明白了,空有名,没有力,一切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空中楼阁罢了”。 徐庶松了口气,看来李贤是真的想明白了,“那使君为何还要运粮入京?” 李贤骨子里毕竟是个穿越客,让他对大饥荒熟视无睹,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因而,哪怕借助吕布之手运粮入京,可能得不到想象中的好处,李贤还是决定这么做。 不为什么,只因为良心未泯。 穿越以来,李贤一直在考虑自己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大权在握,美人在怀,难道这就是全部了? 人生在世,多做几件不后悔的事情才不枉此生! “天灾**,苦的还是百姓,库房之内略有余粮,如果不尽一番心意,我总觉得心中难安” 心怀怜悯之人才是可以结‘交’之人,徐庶深信自己没有跟错人reads;。 倘若李贤心狠手辣,对敌人、对百姓全都一视同仁,哪怕这样的人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徐庶也不屑与之为伍。 人与禽兽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感情,而禽兽没有,若是连怜悯向善之心都没了,那人跟禽兽又有什么区别? “使君心系百姓,实乃万民之福!” 李贤摇头笑道:“先生谬赞了,我打算出粮三千石,再给吕布一千石以做酬劳,不知先生以为如何?” 四千石粮秣对如今的北海国来说完全是九牛一‘毛’,徐庶听罢之后颌首说道:“理当如此,我们把粮秣送到兖州之后,押运护送事宜就完全‘交’给吕奉先了,给他一千石,也算是合情合理”。 李贤松了口气,原本他还怕徐庶反对,现在看来完全是他自己多虑了。 徐庶不是不通人情、不懂人情世故的机器人,他也有感情,也有自己的好恶。 出粮赈灾,这显然符合徐庶的处世之道。 濮阳城,吕布确实准备筹集粮秣进京赈灾,只是,他麾下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库房内的粮秣折损大半,若不是兵丁刮地三尺,库房早就见底了。 “公台,你认为我该调拨多少粮秣?这一次,关中大旱,天子下诏,正是我收买人心的大好时机呀” “如果只是略表心意,三千石足矣,若是想赚取名声,怕是要五千石” 吕布咬咬牙,道:“这么多粮秣我还拿得出来,就这么定了,反正一时半会儿曹‘cao’也不敢滋事,我便让高顺去一趟长安,如此可好?” 高顺麾下陷阵营所向披靡,由他护送粮秣自然万无一失, “使君思虑周全,高顺将军可堪大用” 吕布笑着,正‘欲’多言,忽而听到一阵脚步声。 “报,使君,青州刺史麾下郑方求见” “喔?带到这里来吧”,对于郑方,吕布还是有些印象的reads;。 “喏!” 没多久,郑方便来到正厅。 甫一见面,吕布便笑道:“李使君安好否?” “承‘蒙’温侯挂念,我家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