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_第292章 除恶务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92章 除恶务尽 (第3/3页)

便依着李贤的吩咐,暂且羁押下来。

    有一就有二,魏记成了杀‘鸡’儆猴的“‘鸡’”。

    魏府老幼七十八口尽数死亡,无一生还reads;。

    消息传出之后,不少人闻言‘色’变。

    谁也没想到,往日里“‘妇’人之仁”的李贤竟然也会有心狠手辣的这一天。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君侯一怒,流血千里,李贤不大不小也是一个刺史,麾下有北海一郡,他发起怒来,整个都昌城便永无宁日。

    血淋淋的大清洗足足持续三个时辰,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紧闭房‘门’的乡民们惊恐地发现,街面上的军卒不见了,连同地上的尸首一道都消失的无影无踪。

    如果不是地上尚未干涸的血迹,乡民们甚至觉得昨夜里的一切都不过是南柯一梦。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

    昨夜里,玄甲军诛杀叛逆的时候,街头的呐喊声响斥了一夜。

    官差告诉百姓,只要待在家中,不出‘门’,便绝不会有事,而宵禁之后,胆敢出现在街面上的家伙,一律视为草寇,杀无赦。

    大半年的功夫过去,温儿儒雅的李贤待民和善,轻徭薄赋,不知不觉间留下一个“‘妇’人之仁”的名头。

    无论是乡民还是商贾豪族只记得李贤的善心,却忘记了他也是从尸山血海中走出来的一名杀神。

    卞喜兄弟,夏侯渊,哪一个不是因为李贤的缘故才死不瞑目?

    只有屠刀举起的时候,有些人才想起害怕为何物。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潍水城外的黑衣人那般视死如归,很快就有人招供。

    徐和按图索骥,很容易便将涉事者一网打尽。

    翌日一早,一份名单出现在李贤手中。

    都昌城内,参与此事的大小官吏足有十八名,他们的职位涉及到库房、巡捕、城防等各个方面。

    难以想象,如果李贤一直放任自流,谁也不知道这帮家伙会猖狂到何种地步reads;。

    当然了,真正令李贤皱起眉头的,却是一份得到确认的供词。

    叛逆者的大本营竟然在下密城,那里竟然已经训出了千余人的‘私’军,真他娘的大手笔。

    怪不得北海豪族有胆子跟曹‘cao’勾结,感情他们确实有谈话的资本。

    可以想象,一旦曹‘cao’远道来袭,下密城的‘私’兵暴起发难,那时候,腹背受敌的玄甲军又能坚持多久?

    好在徐和抵住了曹‘cao’糖衣炮弹的‘诱’‘惑’,向李贤坦白了一切,如若不然,等待徐九的三千兵马离开了北海国,那时候,一旦下密城的‘私’兵反叛,李贤拿什么来镇压他们?

    都昌城虽然有两千名郡兵,可用他们来守城倒是勉为其难,若是指望他们野外厮杀,攻城拔寨,显然有些强人所难了。

    忙碌了一夜,徐和脸‘色’却不见一丝疲惫。

    抄家,这可是一件‘肥’差。

    昨夜里,玄甲军的三千名军卒人人都发了一笔横财。

    虽说抄家所得的大头依旧是郡府的,可具体的过程中,谁能保证洁身自好,不取一物?

    借机中饱‘私’囊,这是官场的惯例。

    李贤对这等恶习有所耳闻,可考虑到玄甲军的特殊情况,他也就懒得理会了。

    背嵬军、北海军都在寿光杀敌立功,玄甲军却只能留在郡内,李贤不好无凭无据的赏赐他们,可借助抄家之利,让他们略为发上一笔小财,这却是无伤大雅的事情。

    徐和一直提心吊胆,他生怕麾下部众的小动作触怒了李贤。

    众所周知,李贤一直对因‘私’废公的官吏深恶痛绝,而对麾下军卒,他更是要求的颇为严苛。

    如果有人触犯军令,轻者逐出军中,重者还要牵连家人。

    成为官军之后,安生的日子让人乐不思蜀,没有人再想过之前那种到处流窜,提心吊胆的日子了。

    麾下军卒借着抄家之举,上下其手的时候,徐和看在眼中,却急在心里。

    有心制止军卒,却又怕引起他们的不忿。

    其余军马都已经征战在外,凭什么玄甲军就要留在北海国?

    向李使君和盘托出?

    万一李贤勃然大怒,强令军卒吐出不法所得,那徐和岂不是里外不是人?

    一夜过去,平安无事,徐和终于松了口气。

    思虑再三过后,徐和还是打算向李贤说明一切,倘若李贤要处罚军卒,他会一力承担。

    谁曾想,甫一见面,李贤便开口说道:“下密城有贼军近千,玄甲军可战否?”

    虽说一夜未睡,可军卒们都亢奋的很。

    徐和尴尬地应道:“对付曹军‘精’锐可能略为勉强,但是对付‘私’军的话,应该不在话下”。

    “那好,大军休整一个时辰之后即刻出发,都昌城出事的事情想必隐瞒不了多久,万一下密城的贼人逃之夭夭,那可就悔之晚矣了”

    徐和见状急忙颌首应喏:“使君放心,玄甲军绝不会误了你的大事”。

    “嗯,那便好”

    “使君,末将还有一事相告”

    “喔?何事?”

    徐和咬牙踌躇,犹豫再三才说道:“是关于昨夜抄家一事”。

    李贤大笑,道:“水至清则无鱼,昨夜之事我已知晓,下不为例便是了”。

    徐和大喜:“使君英明!”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