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地位带来的好处 (第2/2页)
互不再犯。 如今,退兵的时限已到,孔融自然不想食言而‘肥’。 其实,按照孔融的意思,是想与陶谦守望互助,共御曹‘cao’的,只不过,一心守成的陶谦不想招惹曹‘cao’,才拒绝了孔融的好意。 对此,李贤嗤之以鼻,他记得很清楚,曹‘cao’的父亲曹嵩就是死在了徐州郡,而曹‘cao’打着为父寻仇的旗号杀入徐州,若不是陈登与吕布在后方给了曹‘cao’一刀,这徐州说不定就换了主人,也绝不会有刘备什么事儿! 相反,历史上,孔融是败在了袁绍手中,与曹‘cao’干系不大。 不过,如今李贤穿越而来,又在乐安国内与曹‘cao’结下了大仇,只怕,历史已经有了改变。 睚眦必报的曹‘cao’肯定会先于袁绍攻打北海国! 至于何时曹军抵达,想必就在袁术兵败之后,曹‘cao’绝不会等待太久。 袁术何时兵败?李贤记得大概就在最近几个月的时间。 用不了多久,自立为帝的袁术就会落得一个兵败病亡的下场。 也就是说,李贤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准备,到时候,大举入侵的曹军肯定来势汹汹。 为了防范可能出现的曹军,按照孔融的意思,东莱军与北海军分别驻扎在北海国的西、北两座城池:剧县、朱虚。 从平昌到剧县还有两百多里的路程,大军整顿一番便出发了reads;。 与太史慈分道扬镳之际,太史慈拍着李贤的肩膀,道:“维中,以后若是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开口!只要我太史慈有一口气在,绝不负你”。 有这一句话,比得了几千兵马还要过瘾,李贤大喜,他也笑道:“这话我也同样送给你,你我兄弟之间荣辱与共!”
“荣辱与共!” 到了这种时候,无论是太史慈还是李贤都已经站稳了脚跟,他们不怕孔融秋后算账,因为他们都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 只要孔融没有发疯,他就不敢自毁长城。 过往的经验说明,北海国离不开李贤的东莱军,也离不开太史慈的北海军。 这两股人马,缺少谁都不行。 两军分离之后,一万三千名东莱军卒踏在黄褐‘色’的土地上,气势骇人。 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徐和麾下的军卒也渐渐适应了东莱军的军纪氛围,小的习惯秉‘性’虽然一时难以改进,可大的恶‘性’却已经完全杜绝了。 沿途间,行军赶路的时间最是无聊,可军卒们却毫无怨言。 在闲暇的时间,李贤已经兑现了诺言,论功行赏,每一名军卒都得到了与其匹配的犒赏。 此时,老卒身上都是沉甸甸的,装满了钱财。 这等情景看得新卒眼热不已,他们不禁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东莱军军纪颇佳,士卒手中又有银钱,所以他们从不做些强买强卖的事情。 一来二去,东莱军秋毫无犯的说法也就传扬开来。 此番,从平昌城开赴剧县,沿途间的乡民百姓俱是夹道欢迎。 李贤及其麾下的东莱军在等闲百姓心中已经成了战无不胜的常胜军。 管亥麾下黄巾号称十万,兵围都昌,最后还不是被李贤一击破之? 卞喜、卞南两兄弟阵斩兖州刺史刘岱,何等的猖狂?到头来还是双双惨死在李贤手中reads;。 曹‘cao’麾下大将太史慈,杀的刘备丢盔卸甲,落荒而逃,如此英雄,却也败在了李贤手中。 陶谦次子陶应,原本想趁着李贤不在是时候敲个竹杠,哪曾想又被东莱军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上述这几场战事,彻底扭转了北海国内无强军的观点。 无论郡国内外,提起李贤,提起李贤的东莱军所有人都会赞一声“‘精’兵强将”。 百姓拥戴的场景李贤早已经习以为常,可初次见到的糜缳却显得十分惊异。 在徐州郡内,平民百姓对官军可是畏之如虎的,像这等拥戴欢呼的情景绝不会出现! 这李贤到底用了什么手段,竟然尽收民心! 糜缳不禁琢磨着,如果孔融看到了这一幕,会不会生出别样的想法。 沿途间,不断地有能人异士试图加入军中。 跟着李都尉就有可能升官发财,这样的美事,谁不想试试? 李贤不想打击乡民参军的积极‘性’,只要能够通过遴选,便一概收取。 就这么行进间,等到东莱军抵达剧县的时候,一万三千人的兵马又多出了六百人。 多出来的这些人马全都是半途间加入的,他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看家本领。 或是‘精’于‘射’术,或者气力惊人,总之,个个实力不凡。 都尉与长史截然不同,李贤身兼长史的时候,并没有太多人前来投靠,可现在,高升做了都尉,投奔李贤的人群便趋之如骛,数不胜数,这就是权力地位带来的好处。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