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法开拓者_第三十五章 末日百科全书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五章 末日百科全书 (第3/3页)

是写这本书的萱萱并不是这两类强化的幸存者,因此只是简短的概括了一下。

    修魄与修魂都是针对幸存者体内的魄之力和魂之力。

    第一步就是要将游离在幸存者体内的这两种能量聚集起来,然后针对它们进行强化,而强化的方式可以通过自身的锻炼和外界的刺‘激’,当然,因为异界能量在天地间弥漫,即使是睡觉吃饭也同样会自动进行,只不过速度比较慢罢了,一旦体内消耗的速度大于吸收的速度,这一阶段也就停滞不前了。

    至于锻炼的方式书上并没有提及,应该是还不确定,外界刺‘激’的方法,则是主要阐述了利用变异植物和自然形成的,具有这两种能量的物品,对体内的魄之力和魂之力进行强化。

    其后的第二阶段则是针对第一阶段的巩固,因为两种能量都是在幸存者体内流动不休,当幸存者将这两种能量聚集起来,到达临界点之后,就要通过某种方式,是这两种能量能够被幸存者自由支配,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它们的强化,以及使用它们。

    再之后的塑魄和神魂,则是让这两种能量即使在无人‘cao’控的情况下,也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为幸存者的身体或者‘精’神提供防护,比如说在幸存者昏‘迷’之后,身体受到攻击之时,体内的能量能够自行发动,保护幸存者不受伤害。这个时候,幸存者体内的能量差不多已经算是有了自己的意识,也可以称之为魂魄有灵。

    第四阶段正好与第一阶段相反,第一阶段是将体内的能量聚集起来,以达到最佳的强化的效果,而到了第四阶段后,身体的强化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体内的能量也达到了与幸存者最佳的契合状态,这时候就要让它们遍布全身,举手投足之间体内的能量都会自行流动,顺带还能够稍微影响到外界的能量。

    到了第五个阶段,这个时候幸存者就能够影响到外界的能量了,他们可以通过自己体内的能量,与外界的能量达成共鸣,人力终有尽时,而天地间的能量却是无穷无尽,这时候的幸存者,已经是有莫大的威能了。

    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终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幸存者几乎与天地合二为一,也就是俗话说的天人合一的地步,整个人便是天地,整个天地便是自己。移山填海应该也是能够做到了。

    不过,除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强化,余下的所有阶段基本上都是猜测,如今的幸存者基本都处在这两个阶段,至于后来如何,总要有人达到了那个地步才知道,因此书上特意标注了出来。

    最后则是能量集中类幸存者的强化方向,而这一中强化类型的幸存者强化方式则是与前两种不同。

    因为能量集中类幸存者体内的异界能量并没有与人类的身体结合,而是独立存在于幸存者体内的元气空间内,因此以五种不同属‘性’的元气为基础,一共分为七个阶段,分别为:分元、‘混’元、凝元、元池、塑元、灵元、‘交’感。

    第一阶段:分元,幸存者体内元气除单一元气之外的其他类皆需要通过分元过程,将体内元气纯化,才能使用,否则无法调动体内元气。

    第二阶段:‘混’元,体内元气经过分元之后单独存在,在每种元气耗尽之后需要很长才能恢复,这时只能使用其他类型元气,‘混’元是将五种元气保持平衡,通过特殊的方式,达成互相转化的作用,此时一种元气耗尽,通过其他元气转化,可以很快得到恢复,所有元气耗尽后才会无术法可用。而单一元气的幸存者,则是可以将外界的不同元气转化吸收。

    第三阶段:凝元,元气开始被幸存者感知到都是呈气态,这个阶段元气经过凝练压缩,会逐渐转化液态,液态元气比气态元气‘cao’控术法更加方便,威力更加巨大,但恢复时间也需要更久。

    第四阶段:元池,元气凝聚成液态后,幸存者需要将体内的元气空间打破,重新凝聚成元池,元池凝聚成功后,使用术法消耗的元气会缩减,并且元气与身体的结合更紧密,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强化幸存者的身体,当然,这种强化肯定并不过身体强化类幸存者的程度。而且元池中的元气呈液态,那是因为经过压缩储存,所以元气总量得以成倍增长。

    第五阶段:塑灵,元气原本在体内好似死物,需主人意志才能得以释放,塑灵是元气在凝集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质已发生改变,在主人遇到危险时能自动运转,保护主人,元气生灵,是以得名塑灵。

    第六阶段:融灵,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元气在幸存者体内是单独存在于元气空间之中,这个阶段,灵元会慢慢的融入到幸存者体内,再次改造幸存者的身体,达到心意一动,元灵自发。

    第七阶段:‘交’感,再此阶段之前,元灵之气的使用必须要借助载体才能离开主人身躯,否则离开之后,就很快会被外界元气同化,无法再受到主人‘cao’控,因此威力并不会太大,达到‘交’感之境,体内元气可以沟通天地间的元气,以自身体内的元气为种,引动外界元气聚集,从而有着惊天动地的效果。

    总的来说,所有幸存者体内的能量都属于同一种,只是因为与身体结合的方式不同,这才有了分别。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