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与增补 (第3/4页)
“小丫头,你见过的人掰掰手指就能数过来,敢下这样的结论!可知有多少人不服你这一说呢!”秋儿微微一笑,道:“世上的人都觉得自己鲜花儿一般,哪有肯反省自身、为他人着想的?少爷却是个例外。”范昭问道:“那我爹爹呢?我爹爹做了这么多大善事,还不配‘君子’二字吗?”秋儿一脸迟疑,欲说还休。范昭道:“好,秋儿,你说说,你家小姐心目中的古之君子,究竟是何模样?” 秋儿想了想,道:“小姐说,‘君子’一词,变迁久矣。据古籍记载,三皇五帝时期,君王臣子百姓皆顺应天道,本性尚德,是为君子。****之后,人心杂乱不能自持,周文王制定‘礼’教化天下,时人守礼尚德,可谓‘君子’。至春秋时,大道废,礼崩乐坏,孔圣人寓‘君子’一词教化圣贤道理,于《易经》、《诗经》、《尚书》泛用,而非特指‘君王之子’。大约在圣人心中,君王之子应该作为社会仁义礼的表率,是以言‘君子’,不言‘士’。‘君子’之语,流传于今。” 范昭道:“这么说,远古之‘君子’天然成之,文王之‘君子’,礼乐成之,儒家之‘君子’教化成之,后世不如远古了?” 秋儿笑道:“三皇五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后世之人行礼乐教化尚且不德,后世当然不如远古了。” 范昭暗忖:“这个论说太惊人,貌似与中心地球21世纪大天朝的教科书相左。如果异史氏放到网络上,不被‘愤青’狂喷就很不错了。” 秋儿道:“远古之人有纷争,也有战争。纷争和战争,首先考量的是人的仁德。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可见,到了春秋之时,战争唯利益是从了。” 范昭笑道:“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徒有‘让国之美’,却以‘仁义之师’与楚兵交战,大败于泓水,留下笑谈。” 秋儿一蹙眉,道:“宋襄公欲称诸侯盟主,却是举着‘仁义’的旗帜。楚军大败宋军,并不顺势灭了宋国,可见那时,兵家尚不完全沦落于‘诡道’,尚知礼义廉耻。较之后世完全为私利而征战,并吞他国,以成败论英雄,仁德可是云泥之别呀。” 范昭摸了摸后脑勺,有些不好意思,道:“唔,秋儿说的是。” 秋儿瞧出范昭尴尬,笑道:“少爷,也许,上天就是特意留下宋襄公的故事,让后世人知道,社会的道德风气是在逐渐下滑的。” 范昭点头,道:“还是秋儿想的深远。我方才笑话宋襄公,其实应该笑话的是我自己。远古之人,君子之风天然成就,那是后世礼乐教化所比不上的。” 秋儿笑道:“我一个小丫头,哪懂得这些大道理,都是从小姐那听来的。小姐还说,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写有一篇著名的书信,叫《与山巨源绝交书》,内中言道:‘故君子百行,殊涂而同致。’后世教化,也出了大贤之士。” 范昭叹息道:“嵇康与山涛(山巨源)同为竹林七贤,相交甚深。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也是因为嵇康与山涛心照神交,所以,嵇康才故意写成那个样子吧。” 秋儿点头,道:“小姐也是这么说的。嵇康于山林,山涛于庙堂,都不辱‘竹林七贤’之名头。嵇康被司马昭忌恨而籍故杀害,临死之前,没有把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自己的哥哥嵇喜,没有托付给他敬重的阮籍,也没有交给好友向秀,而是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自己的儿子说:‘山公尚在,汝不孤矣。’” 范昭道:“是说‘嵇绍不孤’的典故了。后,嵇康之子嵇绍,经山涛举荐,被晋武帝‘发诏征之’,成为晋室忠臣。秋儿,莫说与远古之人相比,即使与后世贤人相比,我恐怕真算不上‘君子’。难怪你家小姐说古有君子,今之鲜见矣。” 秋儿眨眨大眼睛,道:“少爷忘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了?婢子以为,少爷不必自责。世上的环境已经是这样了,能做到少爷这般,已经很好了。少爷若是回到远古时代,必是君子。” 范昭笑道:“对。咱俩一起回去,我是男君子,你是女君子。” 秋儿嘻嘻笑道:“哪有‘女君子’一说。”
范昭一本正经道:“我瞧,秋儿就是女君子。” 秋儿笑笑不言 范昭摇头晃脑念道: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念毕,道:“秋儿,你就好比这‘桃之夭夭’。” 秋儿低头一笑,道:“刚说少爷是君子呢,这不,现在又来这个了。” 范昭一本正经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秋儿,难不成圣人之言不对?” 秋儿忍着笑,道:“圣人之言当然是对的呀。只是,经少爷脑子一转,再说出来,怕沾上些‘邪’了。” 范昭哈哈一笑,道:“那是。我脑子里乱七八糟的念头太多,动了脑子,确实难保‘思无邪’。秋儿,你说说,圣人心目中的君子是啥样的?” 秋儿想了想,笑道:“少爷,这个却难了。《易经》有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秋儿以为,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君子为人应如大地一般,厚实和顺,仁义礼智,容载万物。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嵇康与山涛,一为出世君子,一为入世君子,都值得后人学习。” 范昭略一沉吟,道:“嵇康与山涛,各行天数,算得上玄中玄外的君子了。那个晋武帝司马炎,不明夺曹魏朝堂,而是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也算知礼仪廉耻。三国归晋,司马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