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四章 九锡 (第2/2页)
如此一来,这个重任便再一次落在了既有战力,又深负忠良之名的骁骑军头上。谢玄此来,便是与段随商量此事的。 聊到这里,段随皱起了眉头,说道:“骁骑军虽是骑兵,然而从武原到建康,不但有好几百里的路程,更有大江相隔,若是事出突然,只怕赶不及啊!” 谢玄笑道:“从石莫急!叔父早有计议,此事须着落在征虏将军朱序的头上!” 段随讶然:“征虏将军朱序?莫不是当年在林渚(今河南新郑观音寺镇)大败燕军的襄平子?”朱序,字次伦,因平乱之功任为征虏将军,封爵襄平子。太和四年(公元369年,也就是段随穿越而来的那一年)桓温第三次北伐之时,朱序正是大军的左路前锋,并且在林渚一战击溃了来自燕国洛州的两万大军,而那只燕军的主帅恰好就是段随的师傅傅颜。昔日傅颜历数晋国名将之时,特意提到过朱序,可谓推崇有加,因此段随对朱序印象极深。 谢玄道:“不错,正是襄平子朱征虏!此人对朝廷忠心耿耿,与叔父亦是熟识,前些日子他刚被调任吴兴(今浙江湖州)太守一职。” 段随一滞:“吴兴太守?” 谢玄说道:“然也!吴兴境内多有盗贼横行,尤以长城县人钱弘最为势大,前任太守以一郡之兵,竟然屡剿不胜,反而损兵折将。本来以朱征虏的本领,到了吴兴想必用不了多久就能整军出击,平定叛乱。。。现如今嘛,嘿嘿,这钱弘倒是先灭不得了!” 段随眼睛一亮:“莫非安石公的意思是。。。” “不错!叔父与朱征虏商定,朱征虏到了吴兴会故意示弱,就说钱贼势大,非强兵难以平灭,然后上表至建康求援;到那时叔父便会请皇上下旨,调骁骑军往吴兴相助!” 段随连连点头:“吴兴距离建康可近多了,又在江左,我骁骑军全力驱驰,两日之内便可进入建康!”想了想,又道:“姑孰有数万西府强军,离着吴兴也不远。若是朝中桓党进言,不用骁骑军,而从西府派军往吴兴救援,又该如何?” 谢玄道:“从石多虑了!此事本就只是为了取个由头,只要朱将军上表,陛下那里绝无问题,容不得桓党发话!”顿了顿,又道:“吴兴离着建康还是远了些。你到了吴兴,须以雷霆之势,尽快剿灭钱贼。叔父他等会以此功表奏你为北中郎将(将府所在为京口),方便你驻军京口。一俟骁骑军进入京口,建康无忧矣!” 东晋时候北中郎将乃是第三品,或领刺史,或持节,属于真正的高级职任,与桓豁的南蛮校尉,抑或是桓冲的南中郎将之职相比肩。王谢等人为了防备桓氏篡位也算得上不计成本了,这等非显贵不可得的职位都送了给段随,只为将骁骑军名正言顺的调往建康附近。当然段随是不可能像桓豁、桓冲那般同时领一州刺史的——京口乃是徐州治所,而此时的徐州刺史正是桓温本人,这虎须可捋不得! 段随听完那是又惊又喜。 喜的是自己很快就能高升到第三品,举凡大晋朝堂,达到这个级别的也没几位。而且北中郎将不同于一般的三品杂号将军,那是可以开府建衙的常设之职。这么一来,段随大可光明正大地扩军揽才,实力暴涨之下,离自己反攻秦国的终极目标也算是更进了一步。 惊的是王谢等人也太过胆大,把骁骑军直接拉到京口,固然可以飞速驰援建康,但也等于说与西府撕破面皮,正面相抗了。倘若桓温下了狠心,真个出动西府全军跑来大火拼,五千骁骑军怕是不够填啊! 段随呐呐把心中所虑说了出来。谢玄正色道:“从石!到了此时此刻,我等还有退路么?” 段随脸色一红,赶忙挺直了胸膛,高声道:“倒叫幼度笑话了!请安石公放心,但使段随与骁骑军在,绝不教桓党谋逆成功!” “好志气!”谢玄赞了一句,忽然放声笑了起来,说道:“其实从石大可不必如此忧心。叔父说了,桓温此人最重名节,行事又太过谨慎,只要拖着九锡一事不办,他决计不敢造反。从石你且看着,早晚先拖死了他!调骁骑军回来不过是为了震慑毛安之、桓熙之流,以防万一罢了,按叔父的说法,这一次多半打不起什么仗来!” “那敢情好!”段随接口道:“真个在建康、京口,抑或是姑孰厮杀起来,只怕是生灵涂炭,朝野不稳啊!” 谢玄叹了口气,悠悠道:“也不能说死,万事皆有可能,要不然也不会调你回江东了。最好是桓江州(指桓冲)继了桓氏家主之位,以他的性子,多半能与叔父他们携手共扶晋室,那时才叫天下太平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