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章 古巴比伦法典 (第3/3页)
“嗯?不是欧阳询老先生带着吗?”
“老先生年事已高了,不合适。” 张阳坐在椅子上,怀抱着媳妇,双手捂着她冰凉的手背,思量道:“要找就要找最好的。” “放眼骊山,众多老人家还未有合适的。” “等他再长大一些,让文本兄去带带他,长安城与骊山来回麻烦了一些,但也是值得的。” 李玥重重点头,“那就等孩子再长大一些,再考虑。” 夫妻俩又安静了下来。 “房相如何?” “房相在朝中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怎么让我们孩子拜师?” 听了夫君的话,李玥又陷入了沉思,在儿子与女儿的成长上必须要下大心思,重工夫。 要找老师就要找最好的。 像是心有所念,或有感应,第二天岑文本就来了骊山。 张阳揣着手走在田间地头,看着今年水土的变化,就算是成了尚书左丞,也不能忘了太府寺的工作。 揣着手道:“文本兄,这都多少年过去了。” 岑文本抚须笑道:“县侯是要感慨岁月变迁了吗?” 张阳在田埂边坐好,“过去多少年了,这太府寺依旧只有我一个人。” “说来也是,科举新入仕的学子大多都不会去太府寺。” “农桑需要治理,朝中也不能厚此薄彼。” 岑文本啧舌道:“下官会安排中书省在之后的科举策问上多一些治理农桑的题。” “那就有劳了。” 张阳带着他走到骊山的一处库房,拿出两个篮子,篮中装着的都是咸鸭蛋。 “这些蛋送给文本兄了。” “县侯还是这般客气。”岑文本笑着收下了。 “还有一篮子是交给房相的。” “房相?倒是以前没听说房相与县侯有来往,却有赵国公与县侯有过几次交谈。” 张阳依着库房的门站着,揣着手道:“实话和你说吧。” “愿闻其详。” “我的儿子今年七岁了,我打算给他找个老师,本想着文本兄正合适。” “好。”岑文本抚须笑道:“下官早见县侯的孩子是个可造之才,将来必为栋梁。” 张阳道:“说笑了,我们骊山的孩子不入仕途。” 岑文本尴尬一笑,“就算不为官,也可以当个闲散文吏,陛下猜忌骊山,但骊山不想做世家,既不做世家,做个小小文吏便好,不握实权,不碍事的。” “呵呵呵……我儿子的毕生理想便是买下长安城。” “嗯……”岑文本了然点头,“那就要多教他一些为人道理了。” “本来我想着文本兄是不二的人选,但家里希望给孩子找个当今顶尖的老师,所以我一边与你商量好,将你当作备选,再一边想方设法巴结房相,希望能够争取他的同意。” 岑文本的笑容僵硬在脸上,“县侯真是直爽。” 张阳拍着他的肩膀道:“我向来如此,我们是朋友。” “县侯希望下官帮忙去巴结房相吗?” “你要是愿意的话,有劳了。” 岑文本气馁一叹,“做县侯的朋友,令人觉得很踏实。” 看着手中的几份奏章,张阳又道:“朋友之间自然是要踏实的。” “是呀,所以县侯的朋友一直很少。” 岑文本提着两个篮子离开,好的是这一次竟然没有一步三回头。 张阳手里拿着三份奏章,一份是北征战事的奏章,一份是治理黄河清沙奏报,还有一份是今年支教工作。 大唐的支教工作进行了有五年了,这五年以来颇有成效。 朝中觉得要加大规模,准备派支教的夫子前往江南各地。 朝堂就是这样,当他们那些尝到了支教的好处之后,便会在这一道加大力度做下去。 大唐的朝堂就像是个海绵,一边吸收着各路的人才,一边将各路人才放到中原各地,吸饱了水之后将水都压出来。 如此一来朝堂也就平衡了,当所有人都有事业要去忙,有事业要去做的时候,勾心斗角的人就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